數據造假,虛假宣傳,承諾服務難兌現,“套路貸”以及售賣問題車輛等亂象頻生——
二手車交易頑疾如何破?
近來,我國已有19個省市先后發文,明確于2019年7月1日起,提前實施汽車排放執行國六標準。各大汽車廠商聞風而動,從5月份起,就以各種形式,通過多種渠道增大終端優惠幅度,以刺激消費,降低國五汽車的庫存。二手車市場也受此影響,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然而,二手車市場在關注度不斷得到提升的同時,被消費者詬病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其中,二手車電商行業“野蠻生長”后的弊端更是顯露無疑:里程數造假,檢測、估價標準不統一,服務承諾難兌現等頑疾讓消費者煩惱不已。
車主“花錢買麻煩”?
“本想買個便宜的二手車先開著,順便練練手,沒想到卻花錢買了麻煩。”今年即將大學畢業的王宇(化名),為了上班出行方便,近來花了1.3萬元在二手車電商平臺上購買了一輛二手車,可沒想到,這輛車卻讓他心煩不已。
王宇告訴《工人日報》記者,他是在網上購買的這輛車。“當時,我看這輛車在平臺上標注的信息是2014年出廠,里程9.8萬公里,掛出的價格為1.8萬元,我覺得這車各方面都還挺適合我的,就點進去填寫了個人信息,撥打了聯系電話。”經過一段時間的溝通,王宇通過該平臺與車主達成協議,以1.3萬元的價格成交。
由于該車由成都發往重慶,期間只簽署了一份所謂知情確認書,并以轉賬方式支付了購車款10%的訂金1300元。兩天后,車輛到達重慶,王宇順利接車過戶,并支付了尾款。
“車剛開兩天,跑了不到40公里,就不能發動了,我花了500元換了電瓶,又開了幾天,汽車又出了問題。”王宇稱,在他拿到車后的一個月時間里,先后到修理廠去了五次,累計花了2000多元,現在這輛車又出現了發動機故障、ABS故障、冷卻液泄露等問題,不能正常行駛。修理廠的師傅告訴他,修車的錢都可以買一輛新車了,建議做報廢處理或者轉手給修理廠。
“我給購車平臺的客戶打電話反映,對方卻稱,車已經過戶到我名下,與他們無關了。”王宇說,現在車主的電話已經打不通了,平臺也沒人來處理,他也不知道怎么辦了。
查詢公開資料,記者發現,與王宇有類似遭遇的車主不在少數。不少車主表示,不論懂不懂車,都別為了便宜去買二手車,這行水太深了。重慶多個修理廠的師傅也坦言,別說新手,就是很多老司機也摸不透一輛二手車車況是好是壞。不少有類似遭遇的二手車買主都感嘆是“花錢買麻煩”。
“錢景”與亂象并存
“二手車市場盡管飽受詬病,但不可否認,這個市場有廣闊的‘錢景’。”據重慶市二手車流通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2018年全國累計交易二手車1382.19萬輛,同比增長11.46%。而重慶市累計交易二手車26.64萬輛,同比增長12.4%,二手車交易的市場空間巨大。
該負責人還表示,近年來,隨著二手車線上交易平臺越來越多,線下二手車交易的利潤有所減少,就重慶來說,二手車交易比幾前年更規范,“套路”也少了很多,但由于這個行業的特性,還有一些頑疾沒能得到徹底清除。
在重慶汽博中心從事二手車買賣十余年的李輝說,當前,二手車線上交易遠比線下混亂。在他看來,線上二手車交易不透明的事項遠比線下多,買主承擔的風險也更大。李輝說,向他這樣的“老手”都曾被線上交易平臺“套路”過。
李輝告訴記者,去年一家線上二手車交易平臺掛出一輛價值8.8萬元的奔馳E300,明確該車是事故車,要是繳納了1萬元保證金,并且在三個月內把車修理好,就能正常過戶了。他覺得,該車賺頭很大,所以與該平臺簽訂一份購車協議。
車拿到后,李輝用一個月的時間將其修好了,要求進行交易過戶時,該平臺卻稱,車還不能過戶,因為還有事故未處理,要過戶就得多掏近10萬元處理事故。無奈之下,購車只得作罷。“該平臺只退還保證金和付給我三分之一的修車費,錢沒賺到,還賠了1萬多元。”
記者了解,近幾年線上二手車電商行業呈現出“野蠻生長”之勢,不僅玩家眾多,而且亂象頻生。
據“電子商務消費糾紛調解平臺”監測顯示,目前二手車電商主要存在平臺數據造假即交易量買家數和庫存量涉嫌虛假,虛假宣傳,檢測、保養、退換貨等承諾服務難兌現,“套路貸”以及售賣問題車輛等亂象。
重慶一4S店的負責人認為,二手車因便宜,適合新手練手,而受到人們關注,又由于相關法律法規對線上交易平臺的約束不夠,里面存在很多“套路”,所以,可能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二手車交易市場都會面臨“錢景”與亂象并存的局面。
整治頑疾需多方參與
數據顯示,自2016年以來,我國二手車交易量呈逐年上升趨勢,然而,與二手車成交量和交易額的“步步攀升”成正比的,是越來越多的交易紛爭和糾紛案件。
據重慶渝北區法院一辦案法官透露,消費者認為銷售者未如實告知車輛質量情況、交易價格虛高、車輛存在權屬糾紛等問題,成為了二手車交易糾紛的高發“雷區”。而消費者的訴訟請求主要集中在撤銷或解除合同且退車退款、要求銷售者賠償購車花費的各類交易損失、或以銷售者存在欺詐行為為由,要求懲罰性賠償金等幾個方面。
有業界專家分析,消費者存在購車經驗不足且一味追求低價的僥幸心理,銷售者以“套路操作”故意隱瞞或欺騙購車人真實車況等,都是二手車交易矛盾頻發的直接原因;而更深層次的本質因素,便是由于主體市場行業規范不健全、行業監管不到位、不完善所致。
法律界人士也稱,二手車市場比較大的問題就是缺乏行業標準,其中包括車輛定價、車況來源、車輛質量等多個方面。二手車市場是以合規作為基礎,信用作為擔保,但基于我國二手車行業發展過快,市場規范、行業準則以及部門監管沒能及時跟進,也導致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對于二手車電商行業來說,數據造假就是一個側面的體現。同時,大部分二手車電商的盈利模式不夠明朗,急于發展的情況下也忽視對自身產品體系的精細化制作。
北京德恒(重慶)律師事務所律師李建表示,關于規范二手車市場的法律法規不在少數,相關部門也在不斷完善法條,目前,規范這一市場的關鍵在于如何將現有法律法規落地,相關監管部門強化監管,并促使從業者加強自我約束。
此外,還有業內人士認為,整治二手車交易中存在的頑疾,需要加強市場內部監管力度,車管所、二手車專業評估機構、消協等部門聯合協作,落實市場主體責任,提高市場準入的審核門檻,嚴把交易行為的“第一關口”。“只有在多方參與、共同改進的基礎上,二手車市場才能迎來真正的春天。”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