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的年中攬儲大戰每年都如約而至,2018年也不例外。北京商報記者近日發現,部分區域性中小銀行開啟存款加息模式,江西銀行、吉林銀行、廣東南粵銀行等推出的大額存單產品利率上浮至55%的頂格水平。業內人士表示,在未來短期內,尤其是中小銀行,仍會面臨巨大的吸儲壓力。
最高上浮55%
年中已至,銀行存款爭奪戰悄然打響。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6月初,華夏銀行推出“利率最高4.18%”、產品期限為3年的大額存單產品,較基準利率上浮達52%。此外,江西銀行、吉林銀行、廣東南粵銀行以及晉中銀行發行的大額存單利率更高,上浮均高達55%。
而這已經是區域性中小銀行大額存單利率上浮的上限。4月中旬,市場利率定價自律組織將大型銀行,股份制銀行和上市城商行、農商行、非上市城商行三大類銀行機構大額存單利率上限由較基準利率最高上浮40%、42%、45%上調至50%、52%、55%。
事實上,今年4月以來,率先開啟本次利率上浮調整的是大型銀行。4月14日,建設銀行推出了1年期利率2.175%的大額存單,較基準利率上浮45%。隨后,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也推出了較基準利率上浮45%的1年期大額存單。
據融360監測的35家銀行的大額存單利率數據顯示,5月共有24家銀行上調了大額存單利率,占所統計銀行的68.57%。
除了上調利率,大額存單的起購金額檔位也比之前更加豐富。之前一般大額存單的起購金額為20萬元,現在很多銀行增加了30萬元、50萬元、100萬元等不同的檔位,并針對不同的檔位給予不同的利率。例如,北京銀行大額存單增加了50萬元和100萬元的檔位,共有3個月、6個月、9個月、1年、2年和3年等多個品種可供選擇。3年及以上期收益高達4.14%,1年期收益也可達2.28%。
不過,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大額存單與其他金融產品相比尚無明顯優勢,目前承諾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尚未完全退出市場,人們傾向于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習慣仍在發揮主導作用。普益標準研究員魏驥遙表示,在銀行理財面臨不再保本保收益的局面后,確實有部分投資者開始將目光轉向保本保息的大額存單,但收益率較低、額度較高等問題仍然困擾著一些投資者,因此大額存單比較適合高凈值且風險偏好低的投資人群。
結構性存款漲勢未減
除大額存單外,結構性存款也成為各銀行攬儲的利器。據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3月末,中資銀行結構性存款達8.8萬億元,一季度新增1.84萬億元,而2017年全年新增規模僅為1.8萬億元。
北京商報記者在多家銀行網站發現,不少銀行把結構性存款產品列在理財產品頁面,并明確標注保本和利息浮動區間。以廣發銀行推出的掛鉤美元兌港元的最終匯率水平的結構性存款產品為例,其產品說明書顯示,該產品風險等級為PR1謹慎型,起購金額為5萬元,客戶可獲得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2.6%或4.35%。
融360監測數據顯示,5月結構性存款產品發行量共311款,較4月大幅增加194款,增幅高達166%。
相比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的起點更低,因此成為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攬儲的重要途徑。在盈燦咨詢高級研究員張葉霞看來,一般結構性存款存續期、結構性理財產品封閉期內,不能提前贖回。而結構性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為浮動收益率區間,如果產品存續期間,市場利率上升超過了浮動區間,結構性理財產品不隨市場利率而上升;反之,打破剛兌背景下,投資人可能會面臨投資本金損失的風險。
銀行吸儲壓力仍大
近日,銀保監會聯合央行發布了《關于完善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商業銀行應完善薪酬管理制度,改進績效考評體系,加強存款的基礎性工作,強化存款日均貢獻考評,從根源上約束存款沖時點行為”。
在市場分析人士看來,《通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釋緩銀行的攬儲壓力,但短期來看,銀行市場資金緊缺情況下,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攬儲壓力短期內仍將持續。而年中考核愈行愈近,銀行存儲爭奪戰不可避免。中小銀行在結構性存款方面的發力也說明其在吸儲方面的壓力相較大型銀行更大。未來短期內,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仍會面臨巨大的吸儲壓力。
融360分析師楊慧敏認為,“由于一些銀行已經將大額存單利率‘一浮到頂’,沒有繼續上浮的空間,因此預計6月可能會有其他銀行繼續跟進上浮,整體利率水平保持穩定的態勢,而大額存單規模也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對于投資者來說,專家建議,這期間投資人應謹慎投資,投向不同的理財產品,實現資金分散,選擇風控能力較強的產品發行方。一般銀行自主發行的風險相對較小,而通過信托、資管發行或者第三方平臺代銷的,風險相對較高。另外,配置了相應投研團隊的機構風控能力較強,發行的產品相對也較有競爭力。
北京商報記者 崔啟斌 宋亦桐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