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特斯邦威“中年危機”
第一期員工持股計劃鎖定期滿,3.13元/股的成交價,只剩2.39元/股
2019年1~6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1億元~1.5億元
美邦旗下的“有范”APP曾冠名奇葩說
這兩天,周杰倫“數據組”微博超話打榜超過蔡徐坤粉絲奪得榜首,刷屏整個網絡。
追溯到15年前,現在這些自稱“夕陽紅”的粉絲正值青春年少,和周杰倫一起“不走尋常路,穿美特斯邦威”。15年過去了,周杰倫人氣不減,他的“夕陽紅”粉絲也被總結為“經濟能力較為穩定”的群體,但當時一起穿的“美特斯邦威”卻不見昔日的榮光。
7月25日,美特斯邦威母公司美邦服飾(002269。SZ)發布公告,公司第一期的員工持股計劃鎖定期屆滿。當時平均3.13元/股的成交價,只剩下收盤的2.39元/股。
上半年虧損上億 美邦服裝業務連續3年虧損
此前,美邦服飾披露了2019年半年度業績修正公告。
修正前,預計2019年1~6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0萬元-5000萬元;修正后,公司預計2019年1~6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1億元~1.5億元,而上年同期為盈利5311.44萬元,實現由盈轉虧。
對于業績預告修正的原因,美邦服飾在公告中稱,是由于2019年春夏季新品上市延期,未能及時滿足市場需求,使得營業收入下降超出預期。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除了2018年,美邦服飾實現了盈利,在此之前,已經連續幾年扣非凈利潤為負。具體而言,2016年~2018年,美邦服飾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分別為-5.18億元、-3.21億元、1268.86萬元。
即便2018年實現扭虧為盈,但主營業務服裝業為虧損。深交所也曾發下問詢函,要求公司說明主營業務是否具備持續能力等問題。
此外,美邦服飾的存貨量也一直在業內靠前。2018年,美邦服飾存貨金額為23.49億元,占流動資產的52.95%。報告期內,該公司存貨周轉天數為208.18天,而峰值2017年甚至在233天左右。
冠名奇葩說 還是躲不開“觸網”失敗
“沒有人永遠17歲,但永遠有人17歲。”面對疲軟的業績,美邦服飾也曾努力過重新聚焦“新”的17歲的年輕人。
2014年,美特斯邦威以5000萬拿下《奇葩說》的總冠名;2015年4月,美邦又在公司20周年慶上推出“有范”APP,將它定位為“都市運動型人的購物方式”,以之作為從線下到線上的轉型產品;隨后,“有范”APP又相繼拿下《奇葩說》第二季和第三季的冠名。連續三年的冠名,足以可見美邦對“有范”的巨大期待,據悉,美特斯邦威創始人周成建之子周邦威也深度參與“有范”運營。
但可惜的是,三年的合作并沒有給美邦帶來銷售額的增長。美邦2015年實現營業收入62.85億元,同比下降5%;實現凈利潤-4.31億元,同比下降396%。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65億元,同比增長3.56%,實現凈利潤約3616萬元,同比增長108.37%(出售子公司實現收益約5.5億)。
2017年8月31日,美邦宣布“有范”APP下線,美邦“觸網”的嘗試告一段落。
美邦稱由于新品延期上市,上半年虧損增大。那么新品的上市是否會在下半年的利潤中體現出來?繼“有范”之后,美邦服飾是否有新一步的“觸網”計劃?7月25日下午,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致電美邦服飾,但至截稿時暫無人回應。
行業洗牌加快
國內潮牌
有的削減門店 有的轉型逆襲
“牌子,班尼路!”2006年,電影《瘋狂的石頭》中黃渤這句臺詞讓電影院中的觀眾捧腹大笑,也讓眾多消費者都認識班尼路這一“牌子”。
1981年,班尼路誕生于意大利。80年代進入中國香港,90年代進入內地,1996年被港股公司德永佳集團(00321,HK)收購。抓住了國內休閑服飾空白期的班尼路請來劉德華和王菲作為品牌代言人,一炮走紅,成為黃渤口中的“牌子”。
然而,如今的班尼路也遇到跟美特斯邦威一樣的“中年危機”。
根據近日德永佳發布的財報,2018~2019財年,德永佳收入82.1億港元,同比減少3.76%。其中,班尼路這一品牌的年收入30.73億港元,同比下滑6.1%。2015~2017年,班尼路的營收也并不穩定,也分別為32.6億港元、31.44億港元、32.74億港元。
班尼路的門店數量也大不如前。跟隨者中國百貨商場的發展,班尼路在2012年曾達到過4044家店的巔峰數量。而目前,班尼路全國門店只有1000多家。
“A+H”股上市的拉夏貝爾(603157,SH)5月發布的2019年第一季度財報也顯示,報告期凈利潤僅975.1萬元,同比下跌94.4%。且與去年年報相比,在今年的3個月內,就關店1600余家,以減少“資源的無效投入”。
比起美邦、班尼路和拉夏貝爾,太平鳥(603877。SH)在“中年危機”的解決方案上似乎更勝一籌。美邦、班尼路是從聚焦年輕人開始發家,太平鳥則是從中老年品牌轉型到時尚潮流品牌。轉型之路堪稱逆襲,且在去年2月首次登陸紐約時裝周,得到消費者一眾好評。
不過,東方證券研究所分析師王駿飛在研報中提到,行業總體已經走出本輪調整“最艱難的時刻”,“雖然偏弱的零售環境對下半年終端消費仍會有所制約,但部分細分品類延續了不錯的增長。”
國際快時尚
有的關閉網店 有的增速放緩
為何傳統國潮品牌集體敗走?
市場普遍認為,2010年前后,ZARA、H&M等國際快時尚品牌大舉進軍中國,他們追求潮流的設計理念立馬吸引了當下的年輕人。相較之下,美特斯邦威、班尼路等品牌的設計就顯得土氣,自然難以吸引消費者的目光。
但這兩年,國外快時尚品牌在中國的發展也頻頻遇挫。
2018年10月,英國高街服飾品牌零售商New Look宣布退出;2018年11月1號,TOPSHOP在天貓宣布關店,開啟全店清倉。
巨頭Zara和H&M的日子也并不好過。
據Zara母公司Inditex SA集團披露的2018財年前三季度初步業績數據顯示,2018年前9個月,該集團銷售額增長持續放緩至3%,2017年同期這個數字為10%;H&M發布的2018年財報顯示,H&M集團2018年的銷售額同比增長5%,在2015年~2017年,這個數字分別為19%、6%和4%。
至于國際快時尚品牌的退出,國信證券紡織服裝行業分析師張峻豪對媒體表示,這些快時尚企業遇到渠道擴張的瓶頸,進一步擴張需要下沉市場的支撐,但在這個過程中,它們也面臨管理難度加大、成本上升等問題,部分的快時尚品牌,這幾年產品沒有進行升級,會面臨一些網紅品牌、本土傳統品牌的夾擊。“行業洗牌正在加快,這些海外品牌退出或者出售中國市場業務,也給本土龍頭品牌帶來更多的渠道議價能力與市場空間,未來行業集中度會有一個逐步提升的過程。”王駿飛稱。(記者 俞瑤)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