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電子支付等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極大地便利了我們的生活。但是,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金融詐騙手段也層出不窮,令人防不勝防。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揭開這些新型金融詐騙手段的神秘面紗,一起看清它們的真面目。
騙局1:AI讓你“眼見”不一定為實
AI技術為公眾帶來個性化、智能化信息服務的同時,也給網絡詐騙提供了可乘之機。不法分子通過面部替換、語音合成等先進手段,制作虛假圖像、音頻、視頻,仿冒他人身份實施詐騙,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此前,國家金融監(jiān)督管理總局發(fā)布了消費者權益保護風險提示,提醒廣大金融消費者警惕新型詐騙手段,維護個人及家庭財產安全。
那么,這些不法分子究竟是如何來開展此類騙局的呢?據了解目前主要是通過以下兩種手段——“擬聲”和“換臉”。通常他們會先以“網店客服”“營銷推廣”“招聘兼職”“婚戀交友”等名義,通過微信、QQ、電話等渠道與消費者接觸,暗中采集其發(fā)音或面部信息。之后,再利用這些信息進行“擬聲”或“換臉”操作,制作出高度逼真的虛假音視頻或圖像。接著,以借錢、投資、緊急救助等為由,誘導金融消費者的親友轉賬匯款或提供銀行賬戶密碼等敏感信息,一旦得手便迅速轉移資金,卷款跑路。
騙局2:屏幕共享竊取“個人隱私”
“屏幕共享”技術可以允許用戶在網絡連接的情況下,將他們屏幕上正在顯示的內容實時傳輸給其他用戶。這意味著,無論是彈出的短信、微信消息,還是輸過密碼、驗證碼以及解鎖的過程等,都會毫無保留地展現在對方眼前。
此類詐騙中,不法分子往往會冒充“公檢法”人員、銀行工作人員或平臺客服人員等,用各種理由誘導受害人打開網絡會議視頻內的“共享屏幕”功能,一旦受害人接受其邀請,不法分子便能輕易窺探到其手機上的敏感信息。借助這些資料,不法分子便可以神不知鬼不覺地轉走受害人的賬戶資金。
騙局3:冒充警察來行騙
通常情況下,不法分子首先會冒充警察,告知受害人由于身份信息泄露,涉嫌參與非法洗錢詐騙案件,需要配合調查。隨后電話會被轉接到所謂的“某地公安局”,在交談過程中假警察會要求受害人不得向任何人透露信息,同時要求對方保持聯絡,否則將會進行拘留、凍結資產等操作。
之后,為了加強恐慌感,不法分子會進一步通過QQ或微信向其發(fā)送偽造的警官證、逮捕令等文件,或是引導受害人訪問虛假的網站查看所謂的“通緝令”,這些手段使受害人完全信任不法分子的話。最后,不法分子會誘導受害人下載特定軟件以進行所謂的“資金清查”,或是指示受害人將資金轉賬至“安全賬戶”。一旦按此操作,銀行卡上的資金便會被迅速轉走,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騙局4:虛假“退稅”騙取信息
此類詐騙手段中,不法分子通常會利用退稅、發(fā)放補貼、ETC故障、社保卡故障等趨利避害的噱頭,誘導群眾掃描二維碼進入高仿的虛假官網,隨后要求其填寫個人姓名、身份證號碼、銀行卡賬號、銀行卡余額、手機號碼等重要敏感信息。
待獲取以上信息后,不法分子會要求受害人輸入驗證碼,而這個驗證碼恰恰就是不法分子登錄對方網銀賬號的驗證碼。一旦輸入,不法分子就能成功登錄對方的網銀賬號,并迅速將里面的余額全部轉走。
防范金融詐騙,牢記這些防騙技巧!
金融詐騙如影隨形,詐騙手段不斷更新,而青少年和老人往往因風險防范意識及能力相對薄弱,極易陷入金融騙局。那么,當金融詐騙發(fā)生在我們身邊時,我們應該怎么應對呢?小編這里整理了一些防騙技巧,一起來學習下。
不輕信來歷不明的電話短信,不輕易加陌生人的微信、QQ,不輕易拉陌生人入群,不給犯罪分子布設圈套的機會。
不隨意透露自己的身份信息、家庭信息、金融賬戶信息,如有疑問要第一時間先向親友等知情的人核實。
不向陌生人匯款、轉賬,匯款轉賬前要向對方再三核實,不讓不法分子得逞。
一旦上當受騙,要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并提供不法分子的賬號、聯系方式等詳細情況,以便公安機關開展破案活動。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必須時刻保持頭腦清醒,不斷增強自身的風險防范意識,堅決做到不輕信他人之言、不隨意透露個人信息、不輕易轉賬匯款。平安產險陜西分公司提醒廣大金融消費者:一旦發(fā)現受騙,要立即向公安機關報案。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防范金融詐騙,保護我們的個人財產安全。(平安產險陜西分公司供稿)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