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浩義
結束35年軍旅生涯的李亞軍,今年剛過52歲。退役不褪色,李亞軍說,自己是組織的人,一輩子都心系組織,退到二線后仍在等待組織的安排。習慣了院校環境的他,還想著轉業到地方院校再工作若干年。
等待期間,他覺得時間總好像長出了一截。在崗時,天天被事情推著、催著,總是趕不上時間;現在,卻天天在等著時間……
早晨5點起床,既不用盤算什么事情,也不用急著去單位,就邊散步邊等著早飯。早飯后,整理工作資料,總結工作經驗,以備日后之需。沒有人打擾自己,也不愿打擾別人,很快兩三個小時就過去了,他又在等著午飯。午飯后,稍事休息,仍然沒什么要緊的事,看一會書、讀一會報,他又在等著晚飯。那些日子,他忽然明白了一日三餐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也是為了支撐著日子。
當然,對他來講,最大的支撐是后半生的打算,那個一旦想起就會熱情澎湃的夢想。
早在幾年前他就知道,部隊的職業生涯有限,為此他已準備好轉換“賽道”,但到跟前時政策卻變了,這是他沒想到的。去年4月,聽到消息后,他一下子慌了神。沒有辦法,他只能服從,自我調整,另做打算。他習慣性地選擇出門散心,從陜南到東府,從廣東到湖北,從浙江到貴州,馬不停蹄,跑了兩個月。世界很大,自我很小。他看山看水,作詩寫文,盡量不想自己的事。旅行真是一劑能調養人心的草藥。歸來時,雖然他仍不知道將來要干什么,但心里卻穩穩地堅信老天自有安排。6月至7月,他整理出自己的文章,并得到熱心人的推薦,作品陸續地刊發出來。8月份,他和夫人一起從榆林市沿黃河北上,在黃土高原上馳騁,寫了幾篇壯美的文章。之后,他正式加入慈善者的行列。那時,寫作還只是他旅行的副業,是讓生命飛揚的浪花。
每個人都走在自己的路上,按照自己的認知和習慣,根據自己的條件和機遇,做著一些事情。從開始教書到當干事,再到大小負責一些事情,他就不再想著去給別人打工、掙那些沒有時間花的錢。而寫作完全是個人的事情,不用求別人,不需要資源,關起門就能寫。一旦寫起來,還可以在心里縱橫四方、穿越古今。從那時起,他就開始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寫作中,把它當成了寄予生命的渡船。
時間過得飛快,他在家寫、出門寫、天天寫,寫眼前所見,寫心中所感,感覺一切皆可入文,把生命中的一切都納入奔騰不息的寫作洪流,從現看現寫到回憶過去的游歷,游記成了他文學溪流中的活水。
山水只有進入寫者的視野,才能成為寫作對象,被賦予生命和情感。山水游記打開了他的內心世界,也勾起了他兒時的回憶。慢慢地,那些封存在他心底的舊事,借助有滋有味的年節,通過花開花落的草木,汩汩地從他的筆端流淌出來。
李亞軍一年多的寫作,寫游記和鄉愁是最多的。當然,他也在做更多的嘗試,包括人物小品,從自己的親人到身邊的典型、普通的百姓,他在描寫別人,也在突破自己。看了秦腔戲、舞臺劇、美術展,他試著用散文的語言寫自己的體會,把視覺、聽覺藝術與文字藝術的感覺連通起來。疫情阻擋了他向外走的腳步,卻讓他有了向內挖的機會。
今年春節后,他嘗試著寫了一組關于生命體驗的文章,也是有模有樣。寫作的格局慢慢打開后,李亞軍的心態越來越平穩,作品中開始出現了柴米油鹽的滋味,休閑安逸的感覺呼之欲出。
軍裝雖已脫下,但他心里仍裝著家國情懷。從事慈善工作以來,他行走三秦各地,關注鄉村振興,所到之處都會有鼓舞人心的文章快速出手,見諸報端。一年內,他先后有十余篇慈善文章在央級媒體上刊發。他覺得,慈善這份利他的工作,更易解放自己、釋放激情。一年來,他先后組織800余人,支持關愛退役軍人的公益事業;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廣泛籌集善款。
15個月來,李亞軍堅持文旅創作,寫出了200多篇文章,出版了兩本散文集《向陽花開》《乘風而歌》,目前正在進行第三本的組稿。2021年,作品分獲中國海洋文學獎和中國軍事文學獎。有人說他高產,他說每天投入這么多時間,總會有點收獲,這和工人制造、農民種田沒什么兩樣。有人說他爆發,他說寫了幾十年的材料,無非是路子和感覺改變一下。他仍走在自己的路上,保持著軍人的豪邁作風,也調用著半生積蓄的內在資源,一邊從事慈善事業,一邊進行業余創作。
他的文章多在黨報副刊上發表,常被主流平臺轉發。“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2020年春天的抗疫工作中,作為醫院政委的他,緊張的工作之余,3個月內就作詞9首,譜曲后全部唱響了起來。
如今,他面向廣闊的社會,借助幾十年政工生涯的背景,文章總是“向陽花開”;即使已經退役,但仍要為時代“乘風而歌”。作為陜西省散文學會理事的他,雖然是散文界的新兵,但人生站位和創作朝向上,早已有了自己的高度、堅守和優勢。
今年7月以來,李亞軍慢慢從寫作中走了出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慈善公益事業中。他說,寫作把自己從中年“下崗”后的迷茫中解放了出來,讓夢想得以續航。但是,半路出家,寫作于他只能算是一種業余愛好。自己現在年富力強,還應為社會多做一些事情。一段時間的集中輸出后,他也有了內存不足的感覺,決定放慢手腳。相信他絕不會丟下寫作這個壓箱底的愛好,會把它當作為生命載道的方舟,一定會堅持下去。有了慈善這個表達真善美的平臺,隨著人生閱歷的擴展、境界的不斷提升,身為陜西省慈善協會專員的他一定會寫出越來越好的文章,為慈善事業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系省慈善協會副會長)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