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所985名校畢業后,80后青年孫科回到宜興,拾起了老祖宗的行當——紫砂陶藝制作。放棄了大公司的offer,選擇回到家鄉小鎮,整天和紫砂泥巴打交道,孫科這么做到底是圖個啥?帶著這個問題,南京財經大學法學院的“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知識產權保護”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來到宜興,開始了老行當的探尋之路。
原來,吸引孫科回歸這一行當的正是紫砂陶藝制作精湛迷人的手藝,和其中悠久深遠的中國文化。“開始要吃三年‘咸菜泡飯’”,孫科說。當初,他從國際貿易專業畢業后,就直接回到家鄉學做紫砂壺。畢業以來,陶刻、金石、設計、制壺……他拜師學藝,并不斷自主鉆研,吸收各家之長,過程中吃了不少苦。談到自己當時的選擇,孫科告訴記者,“最重要的還是其中的手藝和文化魅力”。 “技術可以靠老師教和自己的勤學苦練,但繪畫、書法、石刻、詩文這些中國文化,卻是要靠長期積累的。什么都要懂的,不僅要懂,還要精深,要有自己的理解,這樣才能融入到技術當中。”現在,年輕的孫科已經成為一名國家級工藝美術人。
在宜興,和孫科一樣,畢業于名校卻回鄉傳承紫砂陶藝制作老行當的年輕人不在少數。宜興陶訓學校鄧招芳副校長介紹,就丁蜀鎮一地,近年來就有將近30%的大學生畢業后選擇回鄉創業就業從事老行當。在宜興人力資源部門的統計中,目前宜興市有各級各類陶藝專業技術資格人員6672人,其中45歲以下4397人,占65.8%,大學學歷占38.6%,30歲以下1211人。今年申報助工職稱1193人中,大專以上占70%,絕大部分都是80和90后。
不斷涌入的高學歷年輕人也成為這個老行當里的新生命力,他們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和當地的傳統技藝,為紫砂壺設計融入進更多新元素和新觀念。紫玉金砂有限公司銷售部主任李剛告訴記者,“近年來公司里優秀的年輕設計人越來越多,他們將現代設計理念和傳統文化底蘊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設計出了很多好看的新壺型,一些設計甚至還申請了專利?,F在,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也喜歡上了紫砂壺。”
在大量傳統手藝面臨失傳的今天,為什么紫砂壺的工藝傳承卻能吸引眾多年輕人回歸?記者了解到,這與紫砂壺的工藝特點以及宜興的文化生態密不可分。紫砂壺制作融合了詩、書、畫、印各種元素,對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非常豐富,對很多熱愛傳統文化的年輕人來說有著很強的內在吸引力。同時宜興紫砂壺文化歷史悠久,聚集著眾多文人墨客和國家級大師。再加上良好行業發展前景和人才福利政策,年輕人能真正發揮本事,施展才華。這些都為紫砂壺手藝的傳承打下了基礎。
尋訪紫砂壺技藝傳承的同時,南京財經大學法學院的幾名同學還就宜興當地的知識產權保護情況進行了調研。他們發現,當地對紫砂壺產權的保護意識雖普遍較高,但由于紫砂壺產權保護的復雜性和相關法律不夠細化等因素,仍存在著很多產權糾紛。實踐后期,團隊還將針對一些具體的產權問題提出合理的建議,并和當地的陶訓學校進行合作,在學員培訓時加入產權知識的講解,讓更多人從學藝起就樹立好產權保護觀念。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