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神經、肌肉、內臟、骨骼等各個系統的功能退化和退行性改變,會導致行動、消化、思維能力不同程度的下降。老年人要根據自己的生理特點,在做一些生活瑣事時“緩一緩”,即放慢步調,放緩心態,以保護身體健康。具體來講,在以下五個時刻,尤其要“緩”。
起床前先坐半分鐘
睡眠時,全身血管處于松弛狀態,起床太快,會使身體一時無法適應,造成體位性低血壓,腦部出現數秒鐘的供血不足,表現為頭昏眼花、黑蒙、站立不穩等癥狀。同時,血壓波動過大,是誘發心血管事件的一個危險因素。長此以往,會對心臟、腦血管、腎臟、動脈系統等造成一定損害。因此,老年人想起床時,至少在床上躺半分鐘再坐起來,坐起時先將雙腳落地,在床沿坐半分鐘,之后再慢慢站起身。
運動后別立即喝水
運動及剛運動結束時,心臟高速運轉,處于相對高負荷狀態。此時立即飲用大量冰水、涼水,會刺激毛細血管收縮,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同時也會增加心臟負荷,誘發心臟疾病,嚴重者可能導致猝死。運動后應先稍作休息再喝水,將水含在口中一會兒,濕潤咽喉和口腔后再慢慢咽下。
此外,老年人心臟功能普遍不如年輕人,大量和快速地喝水,會迅速增加心臟的容量負荷,瞬間增加心肌耗氧,導致心臟負擔驟然加重。一些嚴重冠心病患者的心臟供血不充分,可能導致急性心肌缺血,甚至誘發急性心肌梗死。因此,老年人喝水一定要慢,小口喝,一次不要喝太多。
進入室內前停一會
環境溫度變化巨大時,可能會引起血管劇烈變化。夏季,從炎熱的戶外到溫度較低的室內,血管急劇收縮,容易形成血栓,很多老年人本身就有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更易誘發急性心肌梗死。
老年人從空調房中走到炎熱的室外,血管急速擴張導致破裂,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無論冬季制熱還是夏季制冷,建議空調溫度與室外溫度相差5℃至8℃即可。
若室內外溫差過大不可避免,應先在溫度“過渡區”,如門口、陰涼處等位置稍稍停留,給身體一段調節、緩沖的時間。
飯后至少半小時再睡覺
老年人胃腸功能比較弱,當胃內充滿食物,消化機能正處于運動狀態時,此時睡覺會影響胃的功能,不利于食物消化吸收。
同時,飯后如果立即上床,很容易引起大腦局部供血不足,增加中風風險。因此,建議午飯后至少半小時、晚飯后1至2小時再入睡。
回頭動作慢一些
調查顯示,在70歲至89歲人群中,63%的人存在頸動脈斑塊。血管中有的斑塊就像河溝里的流沙,易被血流沖走、改變位置,危險系數較高。而猛回頭、猛然轉身這樣的劇烈動作,易使斑塊脫落,堵塞血管,誘發腦梗。因此,老年人轉身、回頭時都應慢一些,避免幅度過大。據《浙江老年報》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