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紅妮和學生們在課間討論交流受訪者供圖
□ 記者 劉凡銆
她用特別的愛,守護“折翼的天使”,默默堅守三尺講臺,將學生視為自己的孩子,以愛喚愛,以智啟智;她潛心鉆研教學,用專業專注促進特殊學生適性發展,讓一批批學生回歸主流、回饋社會,以特殊教育之暖,驅散殘障之寒。
“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不管殘疾程度輕重,都享有平等的尊嚴和受教育的權利。”在黨紅妮看來,愛是最好的教育,讓殘障孩子的人生擁有能夠出彩的機會,是特殊教育老師的追求與責任。
1999年,黨紅妮進入商洛市特殊教育學校,從事語文教學工作,扛起了班主任的擔子。面對生活在殘缺世界的孩子們,她感到一切都是那么難——和孩子們說話,他們聽不到;和孩子們打手語,他們看不懂。
“那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最終讓我留了下來。”黨紅妮說,希望通過傾注更多的愛,為孩子們打開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
為了盡快進入角色,黨紅妮向其他特教老師取經,收集特教書籍,探索特殊教育教學方法。她在教學實踐中領悟到,特殊教育是“慢”藝術,是有溫度的教育,帶領學生們洗臉、穿襪子、系鞋帶,教他們學知識、學生活、學技能。
在學生眼里,黨紅妮是老師,是醫生,還是媽媽。學生生病,她第一時間帶學生看病求醫、抽血化驗,日夜守護直到康復;有的學生腿腳不便,她帶著學生做康復訓練,攙扶著學生上下樓;有的學生家庭貧困,她聯系愛心人士尋求資助,竭盡所能地為孩子們提供生活保障……
“特殊學生就像是七色花瓣,習慣、性格、智力、能力都有差異。”為了幫助特殊孩子更好更快回歸主流社會,黨紅妮針對不同孩子量身定做教育方案,堅持分層教學,因材施教,開展個別化訓練。
學生小新是一名自閉癥兒童,黨紅妮查閱了大量資料,加入網絡社群調查研究,發現“編寫社交故事”的教育方法適合小新,并根據小新的日常生活經歷,去編寫、設計不同故事,將生活情景在課堂中再現。
通過對小新的關注,黨紅妮發現,小新對色彩很感興趣——只要給他一張紙、一支筆,他就能立刻安靜下來,忘情地畫上許久。于是,黨紅妮為小新報名參加了書畫興趣小組,繼續培養小新的特長。
令黨紅妮欣慰的是,在繪畫過程中,小新逐漸開始用“老師,紅色”等詞語表達訴求。這些色彩絢麗、充滿想象的畫作,還被學校選送參加了省級展覽。
在黨紅妮的主導下,學校相繼開設了以掐絲琺瑯畫、水鉆貼畫、刺繡等為主的手工課,以縫鞋墊、家政、理發等為主的勞動技能課程,以洗車、種植、通用技術等為主的職業教育課……同時,她還經常組織學生參加研學與社會實踐,回訪殘障孩子,幫助他們自主創業。
目前,黨紅妮教過的學生有的進入更高學府深造,有的走上工作崗位,從事縫紉、首飾加工、家具安裝等工作,成為自食其力的社會勞動者,陸續有200余名學生融入了社會大家庭。
這些年,黨紅妮先后榮獲第九屆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優秀殘疾人文化工作者等榮譽,對她而言,這些榮譽是鼓勵也是鞭策。在繼續幫扶殘障孩子的同時,黨紅妮致力于培養青年教師,在省內外做師德講座20余次,為教師作專業培訓10余次,將所得所獲悉心傳授給年輕教師,期待有更多人加入守護殘障孩子的隊列。
“有哲學家說過,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呼喚另一朵云。”黨紅妮說:“我愿意永遠做那棵樹、那朵云,為殘障孩子守候幸福。”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