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何以為“糧”——楊凌小麥良種頻頻入選“國家隊”的背后

2024-06-24 08:02:14  來源:陜西日報  


[摘要]楊凌小麥良種為何能頻頻進入“國家隊”,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關鍵力量...

6月18日,高翔教授在展示小麥株穗系種子。

  日前,農業農村部發布公告,審定通過了135個小麥新品種。其中,陜西11個小麥新品種入選,均為楊凌選育。

  據統計,自1997年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成立至今,該區通過審(認)定的動植物新品種超過1340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黃淮麥區小麥品種6次更新換代,4次都是楊凌品種主導的。

  楊凌小麥良種為何能頻頻進入“國家隊”,為國家糧食安全貢獻關鍵力量?近日,記者走進“農科城”一探究竟。

  一場與小麥的對話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眼下,陜西1400余萬畝小麥已完成收獲。

  6月18日,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的小麥籽粒考種室內,小麥育種專家、該校教授高翔拿起一小袋小麥種子,正在仔細“考量”。

  “隨著小麥完成收割,工作轉入室內考種環節。”高翔告訴記者,“小麥單株單穗分類標記、完成脫粒后,我們就開始考種,挑出特別優秀的株系,再進行品質檢測。”

  籽粒考種室內,每一捆小麥、每一包種子都貼有標簽,上面記錄著一串數字。對于這些“育種密碼”,高翔了然于心:“‘2024’是指今年收獲,‘7’指第7代,‘63’是第63排,‘011’是第11行。有了這串數字,就能確定小麥株穗在試驗田里的位置。”

  今年,高翔教授團隊在50畝試驗田中種植了近3萬個小麥株穗系。經過田間觀察選擇,只有1萬個左右的株穗系能進入室內考種環節。隨后的考種會繼續嚴格評判,篩選出30%左右的“幸運兒”,送進化驗室做品質分析,從而確定下一年度小麥試驗的種植規模等內容。

  “這只是一個小環節。”高翔感慨,一個小麥品種的培育,往往需要10余年時間。

  今年,高翔教授團隊選育的西農9112通過國審,在產量與抗倒伏方面表現優異。在區域試驗中,該品種連續兩年增產超過5%,生產試驗增產3.7%。

  龍口奪糧,“機”不可失。機械化收割,不僅節約人力物力,還能保證小麥的品質和產量。而抗倒伏性,是決定小麥能否機收的關鍵性狀。

  “長得齊整的麥子,機收1畝地的費用是60多元,但如果麥子倒了,收割成本就會大幅增加。”高翔解釋其中的門道,“碰到倒伏小麥,機器收割臺要緊貼地面,還得逆著小麥倒下的方向收。收割機要進一下、退一下,才能確保收割完整。不僅效率低,還容易傷機器。”

  培育一個好品種,不僅需要汗水的“澆灌”,還要有對這份事業的情懷。

  小麥品種選育,關鍵在“挑選”。如何從成千上萬的株穗系中選中合適的品種?高翔始終記著老師的一句話——要學會與小麥對話。

  “選種”有科學的技巧,要適應農時。高翔說:“播種出苗、分蘗生長,不同時期,要關注小麥的不同性狀,了解其耐凍耐旱、抗病抗倒伏等生長發育特性。”這需要頂著太陽,一遍遍去地里觀察,記錄一組組數據,還要耐得住寂寞,進行數十年選育與淘汰的“重復”操作。

  “有了足夠的積累,之后的一切才能水到渠成。”高翔說。

  一列創新驅動的育種“動車組”

  西農877小麥品種通過國審,是一次強強聯合的結果。

  2018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進行團隊重組,希望改變以往科研團隊“單打獨斗”的模式,通過學科交叉實現優勢資源互補。

  彼時,擅長抗病遺傳資源挖掘的教授韓德俊與研究冷型小麥的副教授王長發、研究耐熱分子育種的副教授鄭煒君和從事細胞工程育種的副教授李春蓮進行團隊整合,組建了小麥抗病遺傳與分子育種團隊。

  一列小麥育種的高速“動車組”——這是帶頭人韓德俊對團隊的評價。

  “我負責小麥種質資源發掘與種質創新,品種的優勢是抗病性好。王長發老師研究生態育種,品種的優勢是豐產和穩定性好。鄭煒君老師負責耐熱、抗逆基因資源挖掘,李春蓮老師負責基于小孢子培養的單倍體育種。”韓德俊告訴記者,團隊成員各有所長,就像自帶動力的車廂,組合在一起跑出了育種“加速度”。

  西農877是小麥抗病遺傳與分子育種團隊培育出的第一個國審小麥品種,證明了團隊研發模式的有效性。

  “相比于傳統育種模式,我們的優勢在于快與準。我們清楚小麥育種所選親本的基因組特點,知道抗病、耐逆等優良基因散落在哪些種質資源里,通過分子輔助育種選擇等技術,可以實現優異基因快速組裝和精準選擇,從而讓育種更加高效。”韓德俊介紹,西農877的出現只是“序幕”。隨著育種優勢不斷疊加,團隊還將有大量成果涌現。

  種質資源數字化,是小麥抗病遺傳與分子育種團隊的另一項重要任務。2018年以來,該團隊在全國打造了8個生態基地,對600多份重測序的小麥種質材料進行試驗種植,搜集種質資源基本信息,整合大數據,開發數字化育種工具,從而輔助育種決策。

  “簡單來說,通過多生態點試驗,我們能夠知道不同基因組合的小麥品種,在什么區域、何種環境下表現最佳。”韓德俊說,“育種要有預見性,當下培育的品種,必須要適應未來的氣候變化。有了此前的數據積累,通過大數據模型模擬試驗,就可以實現預見性育種。”

  一個多維度的農業合作場域

  2021年3月,陜西全面啟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楊凌作為我國首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立即推動秦創原農業板塊建設加力提速。

  當年春天,楊凌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糧農集團等組建的楊凌種業創新中心揭牌。這是該區進一步深化區校融合、打造“旱區種業硅谷”的重要舉措。

  吉萬全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也是楊凌種業創新中心小麥工作站首席專家。

  6月19日,在吉萬全的辦公室,隨處可見各種“麥元素”,椅子上擺滿了一捆捆麥穗,桌子上是一瓶瓶小麥種子。談及此次通過國審的新品種西農161,他說:“這個品種優質強筋,口感好,適合做面食。最近是畢業季,我們專門把西農161等品種磨的面粉拿出來,給學生包餃子用。”

  在今年的小麥品種審定中,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獨占鰲頭。這源于該校育種人才隊伍的強大。“學校有超過70位專家從事小麥育種工作,加上病蟲害、土壤等基礎領域研究人才,育種隊伍人數超過100名。”吉萬全說,小麥產量提升要靠良種良法配套。該校農學院、資源環境學院、植物保護學院等通力合作,在品種選育、土壤營養研究、優良栽培模式等領域不斷創新,促進育種成果涌現。

  在區校融合背景下,農業合作平臺的作用越來越關鍵。近年來,楊凌種業創新中心牽頭組織“小麥新品種觀摩會”,將育種專家、種糧大戶、種子企業、科研院所、各地農業部門等聚在一起,形成多維度的農業合作場域,促進業內交流。

  “今年,我們去了安徽宿州、河南永城、江蘇徐州等地,主要是黃淮麥區,在田間地頭展示我們最新的小麥品種,效果非常不錯。”吉萬全說。

  截至去年底,楊凌在黃淮麥區已建立3個試驗示范站和22個新品種示范園,累計推廣46個優質高產、多抗、廣適小麥新優品種,推廣面積超過2億畝,糧食增產40億公斤。

  自秦創原農業板塊建設啟動以來,楊凌整合農業科技創新資源要素,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關鍵要素向產業、企業集聚,推動涉農成果實現“聚變”。

  2022年,陜西楊凌偉隆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成為陜西首家具備國家級“育繁推”一體化資質的種業企業。

  此次小麥品種國審,楊凌偉隆公司選育的偉隆302是陜西唯一一個由企業培育的品種。

  “偉隆302是優質強筋小麥品種,品質特別好。我們將挖掘其在訂單農業、特種面粉制作等方面的潛力。”楊凌偉隆公司總經理徐永林說。

  “育繁推”要一體化。“在繁殖環節,我們計劃今年秋播種植10萬畝新品種小麥,分布在陜西、河南、江蘇等地,預計能收獲4000萬公斤到5000萬公斤種子。”徐永林說,“在推廣環節,我們于河南、安徽等地成立了分公司、營銷中心,建立起自己的銷售網絡,讓新培育的品種走出陜西、走向全國。”(記者 王晨曦 文/圖)

編輯: 陳戍

相關熱詞: 楊凌 小麥 良種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