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小康不是夢——鄂倫春人的千年跨越

2021-10-29 12:51:46  來源:新華社  


[摘要]小康不是夢——鄂倫春人的千年跨越...

  “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著勇敢的鄂倫春……”

  8月6日,汽車行駛在鄂倫春自治旗境內的G332國道上。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70年前,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成立了新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鄂倫春人走出深山,從原始社會進入現代文明。

  千年一躍,鄂倫春人開啟了新生活。

  放下獵槍,“最后的狩獵民族”告別過往,發展種植、養殖、旅游等多種經營,在新的產業中播撒新希望。

  走出深山,鄂倫春人沒有離開山林,“興安獵神”變成大興安嶺“守護者”,像愛惜生命一樣愛護大自然。

  走出深山迎來千年一躍

  8月6日,在鄂倫春自治旗大楊樹鎮多布庫爾獵民村,一名男孩在村里踢足球。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88歲的鄂倫春族老人吳綠英家住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古里鄉獵民村,這是當地政府為下山定居的鄂倫春人規劃建設的第三代獵民新村,家家戶戶是藍頂黃墻的氣派磚房,屋內有衛生間和集中供暖,門前小院里種著鮮花,屋后還有一片小菜地。

  “70年來,我們的生活變化太大了。”吳綠英說,以前鄂倫春人在大興安嶺深處游獵,住在用樺樹皮搭建的“撮羅子”中,生活物資要用獸皮到山下交換,最辛苦的是冬天,天冷食物少,用水還要到河里去切冰塊。

  1951年10月31日,新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成立。為表達對黨和國家的熱愛之情,鄂倫春族群眾一致要求將建旗紀念日改為公歷10月1日,和新中國同一天過生日。鄂倫春自治旗成立后,當地政府開始在山下建設獵民新村,到1958年鄂倫春獵民全部下山定居,從原始氏族部落一步進入現代文明。

  這是8月6日拍攝的鄂倫春自治旗大楊樹鎮多布庫爾獵民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70年間,鄂倫春族實現了全方位的發展。”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白蘭說。這位從鄂倫春自治旗托扎敏鄉走出來的鄂倫春族學者,是第一位從事鄂倫春文化研究的本民族學者。

  2011年建成的現代化的鄂倫春自治旗幼兒園(2011年攝)。新華社發

  白蘭說,鄂倫春自治旗剛成立的時候,當地只有700多名鄂倫春人,絕大多數人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如今,鄂倫春自治旗常住人口超過17萬,有25個民族,其中鄂倫春族3017人,鄂倫春人受教育程度顯著提升。

  這是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無人機照片,8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吳綠英在大山中長大,從小不識字,但她的8個兒子在下山定居后都受到了正規教育,其中有3人參軍入伍、2人考上大學,她的10個孫子孫女基本都是大學畢業,有的在北京、上海工作,還有的回來建設家鄉。

  吳綠英的孫女莫琳琳如今是古里鄉獵民村的駐村第一書記,正在為村里的振興發展而奔忙。她說:“我們要用好黨和國家的政策,建設好家鄉。”

  8月5日,人們在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的公園內休閑散步。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2020年,鄂倫春自治旗的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30.8%降至0,退出了國家級貧困旗縣序列。鄂倫春自治旗旗長何雪光說:“在黨的領導

  下,鄂倫春自治旗在70年的發展歷程中,走上了一條擺脫貧困、奔向小康的康莊大道。”

  放下獵槍,“莫日根”再出發

  在鄂倫春自治旗古里鄉獵民村,嶄新干凈的村居整齊劃一,唯有葛力力家的院子略顯“凌亂”——3臺大型農機將小院占得滿滿當當。

  40歲的葛力力是遠近聞名的種植大戶,去年他承包了1000多畝土地種植大豆和玉米,農業生產收入就有30萬元。

  葛力力的父母都是傳統的鄂倫春獵民,雖早已下山定居,但仍以打獵為生。1959年以來,隨著大興安嶺林區開發,人口不斷增加,森林中的野生動物數量逐年下降,單一的獵業生產已不能維持鄂倫春族獵民的生活。鄂倫春自治旗委、旗政府意識到,只有讓獵民發展多種經營,才能讓鄂倫春人在奔小康的道路上不掉隊。

  1996年,鄂倫春人響應國家號召放下獵槍,從單一的獵業經濟向農畜林多種經營方式轉變。

  8月6日,在鄂倫春自治旗大楊樹鎮,當地村民查看紫蘇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昔日的好獵手紛紛奔赴黑土地,開荒、犁地、播種。“我們祖祖輩輩都沒種過地,政府派來農技人員手把手教我們,看著自己種的地里結出糧食,別提多高興了。”葛力力說。2020年,全旗鄂倫春族獵民年人均生產性收入達3900元,相當于“禁獵”前的9倍。

  盡管不再打獵,但游獵生活的印記仍鮮明地印刻在鄂倫春人的生產生活中,并成為脫貧致富的“加速器”。托扎敏鄉希日特奇獵民村組織村里婦女學習傳統樺樹皮手工藝品制作,幫助她們每人每年增收超7000元。

  “未來我們還將以鄂倫春馬為中心,深入發展民俗旅游。”托扎敏鄉黨委書記朝輝指著鄉里的賽馬場說,這里從2017年起已連續舉辦4屆賽馬比賽。鄂倫春馬體型矮小,耐力極強,2006年被確定為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

  8月6日,在鄂倫春自治旗大楊樹鎮多布庫爾獵民村,游人們在景區觀光。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鄂倫春人將好獵手稱為‘莫日根’,過去每個‘莫日根’都有一匹專屬于自己的獵馬。現在不再打獵了,養馬既是情感的寄托,也是致富的關鍵。”古里鄉獵民村村民關曉志說。關曉志經營的馬場如今有280多匹馬,年均收入超50萬元。

  如今,鄂倫春馬將繼續馱著新時代的“莫日根”在小康路上穩健前行。

  “興安獵神”歸林記

  鄂倫春自治旗地處大興安嶺腹地,森林繁茂,水系豐沛,生態環境資源無與倫比。

  過去,鄂倫春人被譽為“興安獵神”,大興安嶺的山與水為游獵的鄂倫春人提供了生存的必需品。現在,鄂倫春人成了自然的“守護者”,將優良的生態環境轉化成巨大的發展優勢。

  甘河是鄂倫春自治旗內主要河流之一,如今在甘河上游,飄出了陣陣酒香。“因為水質純凈、口感清甜,我們生產的啤酒暢銷自治區內外。”呼倫貝爾市鮮卑源酒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明說。對他們來說,保護水源,就是保護好致富之源。

  8月6日,工人在鮮卑源酒業啤酒生產線上忙碌。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從20世紀90年代起,鄂倫春自治旗克一河鎮開始規模化種植木耳、滑子菇等。邵澤華是當地最早種木耳的一批人,但是近些年,他卻越發對未來感到擔憂。

  “木材是木耳種植的主要基料,2015年天然林全面停伐后,木材越來越緊張,而木耳菌包所使用的塑料袋也對環境造成了影響。”邵澤華說。

  從2017年起,邵澤華赴多地學習考察,找到了新的致富“傘”。赤松茸,狀如小傘,只需在林下以稻殼或玉米秸稈作基料,再鋪上菌種即可種植。基料可連續使用3年以上,淘汰后的基料變成菌糠,還能用作肥料。

  8月5日,在鄂倫春自治旗齊奇嶺村,村民李金英在大棚里查看蘑菇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去年他的林下種的4畝試驗田里一平方米采摘出13斤赤松茸。“今天摘完了,明天又能冒出一茬新的,在6月到9月末的采摘期里,每天都能摘。”邵澤華說。

  與木耳相比,種植赤松茸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更小,利潤卻是木耳的3至5倍,當地利用這柄“小金傘”發展起食用菌產業。

  生態立旗,綠色先行。

  8月4日,在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吳玲芝在縫制一件獸皮衣,她是鄂倫春狍角帽制作技藝內蒙古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鄂倫春人的千年游獵史,亦是一部與自然共生的歷史。放下獵槍,走出深山,他們仍然關心愛護著大自然,走出一條綠富同興之路。

  文字記者:于長洪、丁銘、魏婧宇、馮歆然

  視頻記者:達日罕、王雪冰

  海報設計:姜子涵

  新媒體編輯:黃康懿

編輯: 穆小蕊

相關熱詞: 小康 鄂倫春人 千年跨越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