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農歷臘月二十四,山西臨汾,冬雪已連綿數日。當天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冒雪踏訪當地兩個村落。
從2013年以來,每年春節前夕,總書記都會走進基層看望慰問干部群眾,送上新春祝福。今年已是第十個年頭。他的牽掛,一如既往。他的關懷,直抵人心。
△獨家視頻丨習近平春節前夕赴山西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
△1月26日考察點示意圖
重建
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第三次到山西考察調研。2017年6月,在黨的十九大召開前,總書記赴山西考察,并主持召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2020年5月,疫情發生后的第四次出京考察,總書記又到了山西。
△雪后的黃土高原,梯田紋理清晰可見,如畫一般。(總臺記者康曉宇、朱銳峰拍攝)
1月26日下午,習近平首先來到霍州市師莊鄉馮南垣村,實地了解災后恢復重建、秋冬補種、確保群眾安全溫暖過冬等情況。
△馮南垣村共有151戶366人。(總臺記者康曉宇、朱銳峰拍攝)
去年10月,山西出現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強秋汛。霍州市受災嚴重,多地出現道路塌陷、山體滑坡、房屋倒塌。
馮南垣村的房屋多為上世紀70年代建造,都是磚土結構、土質房頂。去年那場持續強降雨導致全村19戶29間房屋連片倒塌,42戶65間房屋嚴重受損。
△馮南垣村重建經過。(總臺央視記者彭漢明提供)
災害發生后,當地迅速組織群眾全部撤離避險,實行分散安置。秋汛過后,又馬上啟動了災后重建。
師莊鄉黨委書記朱瑞華告訴《時政新聞眼》,“裝配式住房”在災后重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是由預制工廠標準化生產鋼模構件,不僅質量過硬,而且能夠快速安裝,大大提高施工效率。
兩個月后,馮南垣村完成房屋修繕和重建,受災村民全部搬進了新家。
△裝配式住房采用的鋼模板可循環使用,節省大量腳手架和木材資源,體現節能環保。(總臺央視記者王冰提供)
臨近春節,當地還加大了清潔煤補貼力度,為部分村民購置取暖設備,確保全村群眾安全溫暖過冬。
△村民院中晾曬的紅辣椒與福字相映成趣。(總臺央視記者石偉明拍攝)
秋汛發生時,正值秋收秋種的關鍵期。如何補種糧食作物,是又一道難題。
村里帶領村民逐個地塊摸清秋糧作物的成熟時間,加快秋收進度。在墑情適宜的地塊,壓茬推進小麥播種。
地不凍,只管種。有經驗的村民說:“冬前小麥一根針,來年產量八百斤。”
△豊,古代同“豐”,寓意豐收飽滿。(總臺央視記者楊波拍攝)
在馮南垣村,習近平說,我一直牽掛著災區群眾,今天到山西第一站就來到這里,是要實地看一看災后恢復重建情況。
△獨家視頻丨習近平看望慰問受災群眾:一定要把這個年過好!
回顧習近平這十年春節前夕的考察足跡,“災后重建”是他牽掛于心的大事。
2013年2月,習近平擔任總書記后首次春節前夕考察,曾到訪甘肅的東鄉族自治縣。在此前的2011年3月,東鄉族自治縣縣城因為滑坡,三分之二的城區出現了裂縫和塌陷。在重建工地現場,習近平要求堅持統籌安排、安全施工、確保進度和質量。
2018年2月,正在四川考察的習近平專程來到汶川特大地震震中地——汶川縣映秀鎮,聽取災后恢復重建及發展情況匯報。
災難無情,人間有愛。十年間,從甘肅、四川到山西,每一時、每一地的災后重建,都彰顯著“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越性,印刻著共產黨人“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的初心。
春節前夕,在中國人最能感知溫暖的時節,習近平總書記走訪受災群眾,察看重建、詢問補種、關注過冬,既溫暖人心,又傳遞信心。
情結
63歲的馮南垣村村民師紅兵,是去年秋汛的受災群眾。他告訴《時政新聞眼》,家里原本的4間磚蓋圓窯房屋,全部在雨中倒塌。
新搬進的裝配式新居是兩間平房,共50平方米,重建總費用10萬元。師紅兵說,自己承擔了1.2萬元,其余費用全部來自政府補助和社會援助。
△師紅兵站在新居門前。(總臺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快過年了,師紅兵家里暖意融融,一家人正在做年饃。
山西大部分地區,都有“年饃出籠年味濃”的說法。一碗面、一瓢水、一雙手、一爐火,就能蒸出棗花、飛鳥、游魚、老虎等各式各樣的年饃。
師紅兵的妻子朱海丹說,今年搬進新房,年饃的味道里,更添一份香甜。
△師紅兵(右一)和妻子朱海丹(右二)正在制作年饃。(總臺央視記者盧心雨拍攝)
△老虎造型的年饃表情生動,色彩鮮艷。(總臺央視記者王冰拍攝)
當天,習近平走進師紅兵家中看望,一起做年饃,和一家老小坐下來拉家常。他說,鄉親們在生產生活上還有什么困難,黨和政府要繼續幫助解決。
△師紅兵在廚房忙碌著。(總臺國廣記者李晉拍攝)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習近平多次談起他念茲在茲的“農村情結”。在今年的新年賀詞中,總書記再次表白:“我也是從農村出來的,對貧困有著切身感受。”
《時政新聞眼》梳理習近平的十次春節前夕考察發現,其中有六次把首站選在了農村——2013年甘肅元古堆村、2015年陜西梁家河村、2017年河北德勝村、2018年四川三河村、2020年云南司莫拉村,以及今年山西馮南垣村。
△馮南垣村修繕一新的大路,遠處的標語寫著“共建美麗鄉村 共享美好生活”。(總臺央視記者馬超拍攝)
習近平這樣回望自己的“萬里行程”:我調研了一些地方,看了聽了不少情況,很有啟發和收獲。每到群眾家中,常會問一問,還有什么困難,父老鄉親的話我都記在心里。
總書記說:“我們這一代人有這樣一個情結,一定要把我們的老百姓特別是我們的農民扶一把。”來自人民、為了人民、服務人民,這是根之所在,也是情之所依。
銜接
汾西縣所處的呂梁山區,曾經是我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
2017年6月,習近平踏訪綿綿呂梁。那趟呂梁之行,實現了他走遍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夙愿。
今年1月26日下午,總書記來到汾西縣僧念鎮段村,重點了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等情況。
△俯瞰段村。(總臺記者康曉宇、朱銳峰拍攝)
段村有6個自然村,共595戶1627人,2019年12月實現整村脫貧,目前有監測戶1戶3人。
“要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強動態監測幫扶。”去年春節前夕在貴州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時,習近平這樣叮囑。
△段村村民院落年味兒濃厚。(總臺央視記者楊波拍攝)
如何做好銜接,如何鞏固脫貧成果?段村的做法是發展富民產業,從過去的玉米種植為主,改為如今的種植、養殖、林果、光伏等多元化產業。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萬元。
這些年,習近平在國內考察中始終關注著各地特色優勢產業。他說:“鄉村要振興,因地制宜選擇富民產業是關鍵。”
△段村經濟合作社養牛基地,工作人員正在添飼料。(總臺央廣記者潘毅拍攝)
△段村建有1座100千瓦村級光伏發電站。(總臺記者康曉宇、朱銳峰拍攝)
當天,習近平走進段村村民蔡文明家中看望。蔡家依靠養羊和外出務工,2016年脫了貧。去年全家收入大約6.3萬元。僅蔡文明和老伴養的90多只羊,就帶來近4萬元的收入。
△蔡文明夫婦與大女兒蔡玫(左三)一家、兒子蔡金(右一)一家的合影。(總臺國廣記者李晉拍攝)
△黑白兩色的山羊。(總臺央視記者邢彬拍攝)
蔡文明的兒子蔡金在江蘇的一家電子廠務工,去年收入2萬元。春節將至,蔡金早早回家團聚,看望10個月大的女兒。一家人貼福字、燉排骨、蒸花饃,在熟悉的儀式感中,品味著濃濃的年味,感受著滿滿的幸福。
△蔡金隔窗逗女兒開心大笑。(總臺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銜接效果如何?人民群眾是最終的評判者。
去年底,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三農”工作。他指出,鄉村振興的前提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要持續抓緊抓好,讓脫貧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要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切實維護和鞏固脫貧攻堅戰的偉大成就。
△蔡文明一家制作的燉排骨、年饃、紅燒肉、小酥肉等。(總臺央視記者鐘鋒、李輝、楊波拍攝)
治理
習近平多次強調,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其中一項重點工作,是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
從加快構建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到創新鄉村治理方式,無不考驗著鄉村治理水平。
△段村黨群服務中心。(總臺央廣記者潘毅拍攝)
在段村,習近平總書記還考察了加強基層黨建等情況。村黨支部建立了“一約四會”模式。“一約”就是村規民約,“四會”就是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
段村的鄉村治理是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每一家都貼有一張村干部和水電醫療警務等職能部門的聯系方式表。只需一個電話,就能解決問題。
△段村便民服務中心提供證照代辦、民事調解、文明建設等服務。(總臺央廣記者潘毅拍攝)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在連續十年春節前夕考察中,習近平始終關注著基層治理這個重要命題。
2017年1月在河北張家口考察時,總書記強調,要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使黨支部更好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成為帶領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心骨,把鄉親們的事情辦好。
去年2月,在貴州考察時,總書記指出,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必須抓好基層治理現代化這項基礎性工作。
△段村黨群服務中心設有“扶志驛站”,村民可以用積分兌換小商品。(總臺央廣記者潘毅、央視記者郭曉龍拍攝)
如今,段村的學齡兒童全部就近入學,村民醫保參保率達100%。全村實現主干道硬化、自來水入戶、4G網絡全覆蓋。
抓好鄉村治理,辦好民生實事,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才更足。
△段村威風鑼鼓表演。(總臺央視記者郭曉龍拍攝)
在段村的村文化廣場,習近平總書記對鄉親們說,建設現代化國家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要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鄉村振興,讓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越走越有奔頭。
△獨家視頻丨習近平:使農村的生活奔向現代化,越走越有奔頭
做好鄉村振興戰略這篇大文章,邁向實現共同富裕的新征程,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銘記總書記的囑托,胸懷中國人的宏愿,不負鄉親們的期望,一起向未來!
監制丨申勇 龔雪輝
主筆丨郁振一
記者丨張曉鵬 潘毅 盧心雨 李晉 楊波
視覺丨陳括 張晶 齊歡
編輯丨王尊
責任編輯:韓詠慧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