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縣域產業園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
■省政協經濟委員會
近年來,縣域經濟發展以產業園區建設為重要載體,持續創新園區發展模式,不斷規范管理機制,園區建設水平日益提升,在縣域經濟發展中作出了顯著貢獻。但現行園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應引起關注。
存在問題
一、產業鏈不完整、缺乏新興產業。一是各行業關聯度不高,企業之間缺乏有效溝通,不能形成配套生產和聯動發展,不利于園區產業鏈的拉長和壯大發展;二是龍頭帶動效應不明顯,傳統行業較多,新興產業較少,不能和經濟發展趨勢密切接軌,發展后續無力,影響整體經濟發展。
二、收支矛盾凸顯、服務能力較弱。一是園區財力增長的速度滯后于剛性支出(征地拆遷、土地成本、“九通一平”配套等)增速,財政支出和資金籌措壓力較大;二是園區經濟管理職能不到位,招商引資、企業服務等職能還需加強。
三、土地供應緊張、高層次人才缺乏。一是隨著園區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土地政策的收緊,有效供地日趨緊張,土地瓶頸制約效應凸顯,招引項目難以落地;二是市場化管理人才模式效果不明顯,園區急缺的高層次規劃、投融資、資本運行人才招不進、留不住。
為此建議
一、強化園區運行機制建設
由工信、財政、發改、自然資源等部門組建工業投資公司,多方籌資,成立工業發展基金,彌補工業發展不強短板,加快布局增值潛力大、市場前景好的項目,引導產業發展;依托現有園區及企業,通過項目嫁接和市場引入,引入同類別企業,建設若干企業產業園區,形成同類產業集聚的專業園區;持續推進企業閑置資源盤活,推進以商招商、中介機構招商、專業團隊招商、互聯網招商等模式,開展集群式、補鏈式精準招商,力求實現一批重大項目落地,逐步推進“騰籠換鳥”。
二、推進行政管理體制創新
按照權責利一致的原則,下放權力,實現園區有限“自治”,提高辦事效率;根據園區建設發展的主職能,剝離社會管理職能,完善“一站式服務”的行政代理機制,將行政職能從管理微觀經濟活動轉到宏觀規劃和服務上來,形成以政府領導、社會中介服務、行業管理為輔的管理機制;加大對園區的支持力度,實行積極靈活的財政政策,對重大產業項目、新興產業項目降低稅收分成比例,加大對園區土地供應的支持力度。
三、創新園區社會管理機制
以園區金融、法律、評估、審計等企業專項配套服務為主體,以互聯網信息服務平臺的建設為依托,出臺配套支持政策,引進發展專業化中介服務機構;建設先進制造業創新中心,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企業創新力度;建立園區企業擔保資金、園區企業聯保等機制,完善小企業基金貸款貼息政策資助方式,健全銀企聯席會議制度等長效融資機制;發展風險投資,形成多元化投資體系。
四、創新人才合理流動機制
通過公開選拔、競爭上崗、動態監管、目標考核,促進人員合理流動;建立園區人力資源信息系統、個人職業信用體系、高級人才信息庫等,完善人才流動機制和人才服務體系;借助行業協會,架起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間人力資源交流的橋梁,制定人才培訓規劃,加強對園區專門人才的培養和培訓。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