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大朋友们,你们一定熟悉这段旋律吧?“嗒嘀嗒,嗒嘀嗒,嗒嗒——小朋友,小喇叭开始广播啦!”这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小喇叭》,它是陪伴无数中国人童年的声音。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走过66个春秋的《小喇叭》携5个新版块全新亮相,儿时的声音加上时代的声音,相信一定是孩子们期待的好声音。快来戳音频,一起回忆声音里的童年,感受童年里的声音↓↓↓
原来好故事都是在幼儿园蹲点写出来的!
诞生于1956年9月4日的《小喇叭》节目承载着几代人童年的美好记忆。每当听到这段熟悉的旋律,小朋友们就知道,有趣的故事、优美的歌声、做不完的游戏和猜不够的谜语要开始了!
“我要给你讲有趣的故事,还给你讲有趣的童话。我要告诉你月亮为什么圆又缺,星星的眼睛为什么直眨巴,燕子为什么秋天往南飞,青蛙为什么冬天不见啦。”这是《小喇叭》节目的开篇诗。而从那时起,讲故事就成了《小喇叭》永恒不变的主题。在很多人的童年记忆里,它就像一个神奇的故事屋,里面的故事永远都讲不完。《小喇叭》成了孩子们的好朋友。
△ 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收听《小喇叭》节目
编辑林阿绵后来说,当年很多故事都是编辑们在幼儿园蹲点写出来的。他们人手一个小本本,记录孩子们的表现。因为只有和孩子打成一片,才能用他们的语言、用他们能理解的形象写出有趣的故事来。
他们的秘诀:“把话筒当成是孩子一样”
从1956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去世前,孙敬修爷爷用形象生动、爱憎分明的语言讲述了上万个故事,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他的故事里,小朋友们知道了孙悟空、神笔马良、匹诺曹,知道了什么是真善美。在那个并非所有家庭都舍得买收音机的年代,只要是孙爷爷一讲起《西游记》,总有一群孩子躲在街坊邻居的屋檐下,竖起耳朵“偷听”。
△ 孙敬修爷爷讲《西游记》
除了好听的故事,《小喇叭》里还有儿歌、童谣、绕口令、广播剧,它是孩子们的知识宝库。1960年节目开办听众信箱,全国各地的来信如雪花般飘进了编辑部,小木偶小叮当和邮递员叔叔每周都会回答小朋友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最早给小叮当配音的康瑛老师,在演播时先是放慢速度,再通过技术上的处理,反复调试,才演绎出了那个活泼可爱、认真倾听孩子们心里话的小叮当。
△ 康瑛老师(左)和孙敬修老师为《小喇叭》录制节目
△ 曹灿老师为小朋友们讲故事
那时,《小喇叭》荟萃了中国最精英的少儿节目播音员,无论是孙敬修爷爷、康瑛奶奶,还是后来的曹灿叔叔,他们都用自己赤诚的真心、绘声绘色、活灵活现的演播以及数十年持久的陪伴,在一代代孩子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直到他们进入梦乡,直到他们长大成人。《小喇叭》是孩子们的精神寄托。演员瞿弦和一直记得,《小喇叭》的几位前辈教导他们,如何才能给孩子讲出好听的童话。
“几个老师都再三告诉我们,把话筒当成是孩子一样,感觉他就在你眼前,瞪着大眼睛在听你讲。他在聚精会神地听,你就非常亲切地跟他说。亲切,一定要亲切,要让孩子们感兴趣,要有神秘感,要有亲切感。”瞿弦和说。
△ 徐文燕和小朋友们录制《没头脑和不高兴》
66年《小喇叭》上新啦!
时光荏苒,《小喇叭》已经走过66个春秋。当年讲故事的人,从孙敬修爷爷、康瑛奶奶、曹灿叔叔,到今天的郑晶姐姐、春天姐姐,已经传承了好几代,但讲故事依然是他们不变的初心;当年听故事的人,已经从小朋友变成了大朋友,变成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但那些曾经被《小喇叭》浸润的童年,每每回想,心中依旧满溢温馨与甜蜜。
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总台台长就《小喇叭》广播节目提出了改版指示,要求让这个具有66年光荣传统、影响了一代代新中国儿童的品牌栏目,在新时代传承创新,做好广播不唯广播,进一步扩大在新媒体领域的传播力。
大家熟悉的《小喇叭》携5个新版块全新亮相:
在《春天的书香》版块,春天姐姐用阅读和故事和孩子一起爱读书、读好书;《月亮的童谣》版块,月亮姐姐把好听的童谣唱给你听;《小喇叭剧院》版块,我们用广播剧演绎经典、描绘童年;《红色故事我来讲》版块用童言童语赓续红色基因;《声音里的大世界》版块,用声音带你描摹国之大者,触摸精彩世界。
给孩子们讲故事是《小喇叭》的初心,也是几代“小喇叭人”的坚守。现任《小喇叭》播音员郑晶说:“现在的孩子们既能读到各种各样的绘本,也能看到丰富精彩的动画片,但用耳朵听故事仍然有它独特的魅力。因为,专注的‘倾听’是孩子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在听的世界里,孩子们拥有了更多的想象力。所以一千个人心里就有一千个‘小喇叭’。这也是这朵广播小花,60多年来依然娇艳美好、生机勃勃的原因所在。”
△ 郑晶姐姐(左)、春天姐姐(右)工作图。
彩蛋:几代小朋友熟悉的声音大腕都来送祝福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