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夏收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為了保證夏糧豐產豐收、顆粒歸倉,田間地頭都是機器轟鳴的熱鬧景象。
而在傳統農耕時代,陜甘寧一帶,有一群叫做“麥客”的人,“客”即客人、外鄉人,“麥客”就是幫忙收麥子的人。
“麥客”影像
“麥客”在麥收時離家,簡單地背些干糧、衣物,集聚關中地區幫忙收割麥子,在20多天里,他們在別人的麥田忙活,賺錢補貼生計。
“麥客”影像
來自陜西的民間攝影師用鏡頭記錄了當年“麥客”的影像。今年“三夏”農忙時,陜西西安鄠邑區蔡家坡舉辦了《重回現場 陜西攝影群體“麥客”主題展》。
鏡頭下,滿是關于麥田和麥收的記憶……讓我們跟隨攝影師的鏡頭,一起回顧曾經的歲月。
“麥客”遷徙路線 繪制:石寶繡
每年6月,麥子即將成熟時,“麥客”們便動身了。他們翻過六盤山,有的坐火車,有的乘汽車,還有的步行。
肩上是麻布褡褳,頭上戴著草帽,身上掛著鐮刀,這是“麥客”的標配。
在麥收的20多天里,“麥客”客隨主便,吃住都由雇主提供。
“麥客”隨身攜帶的罐罐茶,極濃,味道強烈提神醒腦不可或缺。
罐罐茶配的多是炒面,把蕎麥面或大麥面炒熟后,磨成粉,一把炒面就一口茶。
想家的時候,想她的時候,“麥客”會唱起《花兒》,就算辛苦,總有力量支撐著他們。
勞動人民的善良和純真,在麥田里閃著光。
收麥、趕場、生活,鏡頭下,是農人們生動的勞作現場,也是人與土地無法割舍的深厚感情。
“麥客”不僅收割小麥,也帶來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碰撞。
攝影師不僅記錄下用鐮刀工作的時刻,也見證了20世紀90年代初,機械進入田野,現代化農具最終成為麥田“霸主”的發展。
時代更迭,科技進步,“麥客”已成為歷史,但新的“麥客”應運而生。跨區收割的農機手們,此刻正為了夏收馬不停蹄。
我們為科技點贊,也為那些正在和曾在田野勞作的農人們點贊。致敬所有不忘初心,努力耕耘的勞動者。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