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久強
2021年至2022年,犯罪嫌疑人韓某某通過網絡平臺,累計騙取15名被害人共計50720元。其中,韓某某在2022年2月24日,謊稱自己有房屋出租,以交定金為由騙取被害人柏某某2500元。韓某某在得知柏某某向公安機關報案后,便在公安機關立案之前,陸續退還了被害人柏某某2500元。
目前,關于詐騙案件案發時間,法律尚無明確規定,在司法實務界和理論界也存在一定分歧。
第一種觀點認為,刑事案件中的案發時間應當是公安機關的立案時間。根據此觀點,即韓某某的犯罪數額為48220元,屬數額較大,應在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幅度內量刑。
第二種觀點認為,刑事案件中的案發時間應當是犯罪事實被司法機關、主管單位或者有關單位發現,即被害人柏某某發現被騙后,向公安機關報案的時間。據此,韓某某的犯罪數額為50720元,達到數額巨大標準,應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幅度內量刑。筆者認同第二種觀點。理由如下:
普通單位或個人發現犯罪事實或犯罪嫌疑人后若不向辦案機關報告,并不會引發相應的法律后果,因而這種“發現”在程序法上毫無意義。唯有向辦案機關報案,犯罪事實或犯罪嫌疑人被辦案機關發現,才能引發程序法上的后果,也才具有法律意義。故應當以單位或個人向辦案機關舉報、控告、報案、扭送等時間節點作為“案發”時間。
刑事訴訟程序中的立案,并不是單一的法律行為,而表現和外化為一系列程序,如報案、受案以及最終立案等。且實務中立案時間可能受多種因素影響,較難以立案時間來解釋案發時間。一些偵查機關會采用“不破不立”“破了再立”等辦案方式,導致實踐中個案的立案時間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故將案發時間前移至被害人向公安機關報案的時間,更有利于保護被害人權益、打擊違法犯罪。
本案中,韓某某在得知被害人報警后,迫于對司法機關、刑罰的畏懼才退還贓款,并無退賠的主動性與自愿性,故其在被害人報案后退還的2500元仍應認定為詐騙數額。但鑒于其在案發后主動退還被騙資金,可以在量刑時對其酌情從輕處罰。
(作者單位:寧強縣人民檢察院)
《各界導報》2023-04-27 第5424期 第四版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