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都長安1400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標識。
漢時張騫出使西域,開啟了絲綢之路興盛的先聲。唐代,絲綢之路迎來了全面繁榮的時期——盛唐氣象為絲綢之路帶來新的格局,技術產品、各色人種、語言宗教沿著絲綢之路大動脈自由流動,賦予那個時代極為充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1400年前的唐長安城,對于絲綢之路到底意味著什么?為什么這一時期,世人聚焦的絲路核心在長安,而不是其他城市?在著名歷史學家,陜師大教授、博導,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杜文玉眼中,這是一個需要從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去探討的問題。記者專訪了這位對唐史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學者,他帶領讀者梳理1400年前的盛唐長安之于絲綢之路的重要意義。
政治地位 絲路的繁榮見證大唐繁榮
能夠有資格成為絲路的起點,這個城市不僅要在地理位置上占優勢,而且一定也是一個強大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杜文玉教授表示,大唐的長安城在當時正是這樣的城市——絲綢之路的繁榮同時也見證了大唐的繁榮。
絲路繁榮從西漢開始,到唐朝為盛,在當時,以絲綢之路為紐帶,中國和許多國家進行非常密切的交往。
杜文玉教授認為,這顯然和官方倡導有著極大的關系,“從在長安‘拍板’開通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開始,官方就一直在為絲路的暢通和安全保障做著努力,比如不斷維護,現在還能看到的漢長城,以及當時的中央機關在絲路沿線修烽燧、屯駐軍隊、設置驛館……種種舉措,保障了絲綢之路的穩定與通商安全,沒有政府的支持,絲綢之路不可能如此繁榮。”
杜文玉教授表示,到了唐朝,長安不僅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更在絲路沿線國家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唐朝中央政府很好維護了當時的相關地域秩序。“每每提及上述做法,我們都無法繞過,中國漢唐時期的政治中心是長安,所有政府決策都是從長安做出的——長安之于絲綢之路的政治地位,可見一斑。”
經濟地位 絲路上的“國際化大都市”
提及絲綢之路,很多人腦海中會首先浮出穿梭在漫漫黃沙上的駝隊,載滿異域物品、翻越險隘雄關的畫面。
千百年來,絲綢之路上從來不缺乏活躍的各國商人,絲綢、玉帛、瓷器、桑蠶、火藥、皮毛、汗血寶馬、香料……在此運轉,浩浩蕩蕩的貿易交流促成了沿線各國的經濟大繁榮。
杜文玉教授同樣認為,在經濟層面,唐長安城對于絲綢之路有著重要意義,“唐長安作為交通繁忙與賓客云集的都城,儼然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國際化大都市’,它同樣成為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經濟中心。”
杜文玉教授表示,唐朝時期,由絲綢之路引入的主要貿易方式涉及朝貢貿易、國與國貿易、邊境貿易、民間商貿四類,“而不管是哪一類,都是以長安為中心進行經濟交流——朝貢貿易必須在長安進行,唐朝對朝貢使團有很多優待政策和措施,如根據路程遠近給付資糧,安排住宿,饋贈物品(其價值往往超過進貢物品的價值);國與國的官方貿易則由位于長安的朝廷主導,如當時回紇與唐朝政府的絹馬貿易,規模龐大;民間商業貿易雖然不一定在長安進行,但長安無疑是當時全國最大的對外貿易中心——外國商人到了中國,必先聚集長安,再輾轉他處,形成長安‘市肆多賈客胡人’的熱鬧場面;此外,唐朝中央政府還在邊境很多地方設置互市監來掌管對外貿易。也就是說,決定這條經濟貿易之路的政令仍發自長安。”
文化地位 聚集當時“第一流”文化人和最璀璨的文化
不光具有極高的政治地位,是受人矚目的商業大通道,唐時的絲綢之路更體現了流傳千年的“絲路精神”——絲綢之路作為人文領域的交往平臺,多民族、多種族、多宗教、多文化在此交匯融合,在長期交往過程中各個國家之間形成了“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絲路精神。
杜文玉教授也認為,大唐的包容和開放是絲路繁榮的基礎,這點在文化宗教領域表現尤甚,“大唐長安,由絲路聯通,聚集了當時‘第一流’的文化人才。大量頂尖的藝術家、數學家、天文學家、醫學家……他們在這里交流,融通,取長補短。唐長安城聚集了當時最先進、最璀璨的文化,也讓這里成為一座空前繁榮的世界文化之城。”
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胡旋舞等外來樂舞,往往先傳至長安,興起風靡后,再流行到各地;長安的畫風也影響了世界,中原的音樂藝術則以主流姿態傳入西域各國。杜文玉教授指出,唐朝的長安,同時也是亞洲各國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心——當時的日本、新羅、尼婆羅、天竺等國,都先后派遣大批學生留學長安,學習中國的歷史、法律、禮制、文學和技術。
成熟的留學生教育制度,在為周邊國家和地區培養人才的同時,也豐富了唐文化的內容,在同樣的理念下,唐長安對外域文化和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豁達接受的政策,讓佛教、拜火教、景教、摩尼教和伊斯蘭教等宗教先后傳入,和諧共生。
一座城池,因為古已有之的博大而輝煌。夢回長安,作為古絲綢之路起點和“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節點城市,杜文玉教授認為,西安正迎來繁榮復興的重大歷史機遇,“西安具有得天獨厚的歷史、地理、文化、經濟優勢資源,在追趕超越的奮力奔跑中,主動出擊,應該是這座古城應有的姿態。”(孫 歡)
編輯: 大蒼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