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的戲劇盛宴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艾修煜
10月23日,戲劇節發起人之一賴聲川亮相“小鎮對話”單元,并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采訪。在談到2021年烏鎮戲劇節的整體樣貌時,賴聲川用“考試交卷”四個字來表達心情。他認為,沒有國外劇目參與的第八屆烏鎮戲劇節,反而是一個很重要的節點,“因為這樣一來我們就有機會停下來看一看,現在我們國內的整個戲劇行業到底成長到了什么程度”。
賴聲川
羊城晚報: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近年來,國內大大小小的戲劇節不斷增加,當下,國內的戲劇發展處在一個什么樣的狀態?
賴聲川:我覺得我們的戲劇發展還在一種比較“開始”的狀態,戲劇創作本身存在一種斷層。可能因為20多年前影視行業就開始高速發展,很多有這方面才華的人,也許是劇場出來的,都跑去干影視工作去了。那真正在做舞臺劇的,可能會走向所謂的更先鋒的一些路線。我覺得都非常好,但是先鋒的同時,主流在哪?社會中的主流劇場在哪?這些東西還是在慢慢定義。所以,我們現在戲劇行業發展得比較慢,也表現在這里。
羊城晚報:“青年競演”是烏鎮戲劇節著力打造的單元,也是區別于國內外諸多戲劇節的所在。對于今年青年競演作品的質量,你有何觀感?
賴聲川:我一直強調原創劇本是戲劇的力量,本屆烏鎮戲劇節的劇目也是以原創為主, 但原創作品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覺得我們 要期待新的劇作家。新的作品在哪兒?新的創作在哪兒? 這些問題一直是我最關心的,我們的青年競演也是想給大家“擺上一張桌子”。經過幾屆的發展,我覺得桌子已經擺好了,現在就看大家怎么樣來享用戲劇。
羊城晚報:今年,烏鎮戲劇節中女性創作者比例較大,怎么看女性戲劇創作力量?
賴聲川:確實如此,但這不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情,反而應該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女性創作者當然應該多才對。我相信,我們在各個板塊里面都會有更多女性導演,我自己也看到國內有越來越多女性從事導演、創作方面的工作。這是好事。
羊城晚報:去年,你作為參與者、觀察者跟綜藝《戲劇新生活》有了“親密接觸”,節目給了你哪些“刺激”?
賴聲川:《戲劇新生活》蠻不簡單的,它多數作品的出發點都是一些很先鋒的風格,居然可以吸引電視前的普遍大眾,這對劇場行業來說是一件大好事。大家能夠一起看到一些作品并做出來,這整個過程我們很珍惜。這屆戲劇節里,劉曉曄、吳彼等參與者再回到烏鎮,他們的票很快售空,甚至成了小小的“明星”,得到觀眾認可,我們非常開心。
羊城晚報:《戲劇新生活》中,提出了“戲劇到底賺不賺錢”“沒錢能不能做戲”的問題,作為從業幾十年的人,你如何看待戲劇與錢的關系?
賴聲川:首先,預算再大也買不來一臺好戲。另外,戲劇的美就在于,預算是0可以做,預算一億也可以做,戲劇非常多元。
但劇場生存是很難的,我們上劇場算是國內比較少有的、能生存下去的民營劇場。我們希望能有更多的力量來支持戲劇,但希望贊助方能有一個不干涉創作、不作過多置換、單純冠名的格局。創作者也要修好內功,不要只糾結于預算,要發現戲劇的多元化,不用很多錢,也可以做出一臺好戲。
羊城晚報:由郝蕾和張杰主演的《曾經如是》作為特邀劇目亮相今年戲劇節。此前,肖戰也加盟了《如夢之夢》。為何樂于與演藝明星合作?是基于市場的考量嗎?
賴聲川:這都是過程,都是生態。對我來講,如果一個角色從頭到尾都是明星來演,那就要看他能否撐得起這個角色,比如《幺幺洞捌》中的倪妮,大家不會覺得她是一個明星,反而覺得她就是舞臺劇中的一個演員,我們(對于演員)的標準是很清晰的。至于市場是什么樣的,我們不會也無法刻意操縱。
編輯: 史青青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