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俗社版秦腔《楊門女將》劇照。(記者 尚洪濤 攝)
赤膽忠心一脈傳,金戈鐵馬保河山。7月11日,有著百余年歷史的易俗社劇場內,一曲宏偉壯烈的秦腔大戲《楊門女將》,蕩氣回腸,聲聲繞梁。當日,通過彩排內審的方式,走過世紀長河的西安易俗社正式攜新排大戲《楊門女將》亮相舞臺,記者從易俗社了解到,此版《楊門女將》的排演,也是易俗社紀念魯迅先生為該社題贈“古調獨彈”100周年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
行當齊全文武兼備
用經典新排“亮箱底”
作為國人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楊門女將”講述的是宋仁宗時期,宋天子因朝中無人領兵掛帥而想與敵國求和,楊家遺孀強忍悲痛,佘太君掛帥、穆桂英做前鋒,楊門女將上陣殺敵的英勇故事。
在歲月長河中,包括秦腔在內的多個劇種都曾排演過相關題材作品,讓這部宏偉壯烈的英雄史詩,成為中國戲曲舞臺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但此次排演經典傳統劇目《楊門女將》,是易俗社首次將這一故事完整排演并搬上舞臺。
劇情跌宕起伏,唱腔旋律優美,舞臺場景生動,演員表演到位——這是11日演出當日,很多觀演觀眾與專家學者對易俗社版《楊門女將》的印象。不管是佘太君義無反顧地擔當帥職,在悲痛萬分之時仍堅定地發出“只要朝中一聲喚,這掛帥我佘太君一力承擔!”的豪氣言語,還是那一句“哪一陣不為江山與黎民?”的鏗鏘肺腑之音,都將觀眾的愛國情推向頂峰。
“易俗社這版《楊門女將》行當齊全、文武兼備、長靠短打皆有,文戲有老旦、青衣、老生的經典唱段,武戲則有精彩的對打場面,亮點眾多。可以說,是劇團‘亮箱底’的一出大戲。”易俗社社長惠敏莉表示,之所以在今年舉全社之力推出這部秦腔,是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也為紀念魯迅先生為易俗社題贈“古調獨彈”100周年,“我們希望通過舞臺上楊家幾代人精忠報國的英雄氣概和愛國情懷,展現易俗社百余年發展中始終堅持的‘和家國同頻,與時代共振,為人民而寫,為人民而演’的風骨與傳統。”
尊重傳統守正創新
以經典劇目促傳承
“尊重傳統、守正創新,以傳德、傳藝、傳神之心,把優秀經典劇目傳承下去。”易俗社版《楊門女將》導演陳強表示,這是該劇排導期間,全社上下始終懷揣的信念。“以英雄人物報國忠心詮釋大美秦腔的磅礴氣度——易俗社版《楊門女將》在編排時,根據當代觀眾的欣賞習慣,對舞美燈光與節奏進行了部分調整,但立根傳統,注重傳承更是重中之重。我們要把老先賢們留下的藝術寶藏守護好、傳承好。”陳強說。
以經典,促傳承,這是易俗社將《楊門女將》從秦腔寶庫帶向舞臺臺前的另一大初心。在《楊門女將》的主創和演員陣容中,能直觀看出對“傳承”二字的書寫——該劇由中國戲劇梅花獎、文華獎、白玉蘭獎獲得者、西安易俗社社長惠敏莉飾演穆桂英,國家一級演員韓利霞、李東峰、屈鵬、范曉星、高二強和王輝、何雨馨、李穎等大量90后、00后青年演員聯袂演出,充分體現出“以戲帶功、以老帶新”的舞臺風貌。
“在《楊門女將》的排練過程中,許多年輕演員對老戲的‘鉆’勁讓我非常感動,大家天天都是從大清早排練到深夜,有時,半夜還會看到年輕人通過微信與前輩交流和請教,哪個部分應該怎么做得更好。”惠敏莉說。
“《楊門女將》這部秦腔經典被呈現在百年老社的舞臺上,讓人看到易俗社既是‘古調獨彈’,又是原汁新味,還在與時俱進。讓我很振奮。”11日,已年過八旬的易俗社老社長、著名戲劇評論家冀福記也特地前來觀看《楊門女將》的首亮相。他說:“這部戲讓我最感動的是,從一部戲,看到了易俗社當下的綜合實力和整端隊伍,看到了秦腔青年的藝術風采。年輕人,是秦腔的希望。”
據悉,易俗社版《楊門女將》在打磨提升后,將于8月在下基層演出中正式公演,下一步,該劇還將排演全部由青年演員擔綱主演的版本,進行全面傳承。
記者了解到,《楊門女將》之后,曾在抗日戰爭時期熱演的,講述愛國將領岳飛事跡的易俗社原創歷史劇《還我河山》,也正在緊鑼密鼓地復排籌備。該劇將在時隔多年后再次亮相秦腔舞臺,率領新一代易俗社人再度“出征”!(記者 孫歡)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