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節,親朋好友聚在一起難免想搓個麻將,放松一下心情。打麻將這一活動常引起爭議,有年輕人認為老人打麻將是浪費時間,不利于身心健康;有子女頭疼父母沉迷麻將,影響正常作息;還有家長不知道是否能讓孩子參與麻將游戲,倍感困惑……今天,我們就從科學的角度解讀一下打麻將這項活動的心理密碼。
圖蟲創意
01 適度打麻將可預防老年癡呆?
有些年輕人覺得打麻將是一種“不健康”的娛樂活動,但有研究發現,適度打麻將是一種可以訓練認知,延緩認知老化甚至預防老年癡呆癥的好活動。科學家將62名被診斷為健忘的老年人分為兩組,一組每周玩2次麻將,另一組每周玩4次麻將(這些老人雖然會玩麻將,但都已經連續6個月沒有玩過麻將),連續玩16周,結果發現無論何種頻次,老年人的認知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其后效(即不再玩麻將后)能持續至少一個月。 另一項研究表明,適度打麻將在延緩認知老化方面的效果甚至比太極、手工等活動更好,研究者選擇了110名被診斷為健忘的養老院老人,分為三組,分別進行為期12周,每周3次的活動,包括打麻將,做太極以及做簡單手工。接著他們分別在3個月,6個月和9個月的時候測了被試的認知功能。結果顯示,如果將做手工組作為對照組,打麻將組老人的健忘癥病情(尤其是認知能力)顯示出了明顯的減緩,而太極組老人也出現了一些進步,但整體效果不如打麻將組。
由此可見,適度打麻將是一種延緩認知老化的心理工具,春節期間陪伴老人打麻將,非但不會影響健康,還能提升他們的大腦功能。但要注意,每次打麻將的時間不要過長,建議在3個小時內。
02 沉迷麻將映射出意義感的缺失
除了提升認知功能,適度打麻將還可以為生活提供意義感。對意義感的追尋,是每個人的本性,失去了意義感,人們往往感到空虛、感到焦躁、感到日子“沒有盼頭”。而最容易產生意義感的方式,是找到一個人與他人、與社會,或者與某個更廣大事物的連接。所以當一個人在家里感受到被需要,在社會上感受到自己有貢獻有價值,就容易幸福、容易產生意義感,麻將這個活動非常容易激發人的心流體驗,高度專注,忘記時間、忘記空間、沉浸其中,所以,打麻將是適應能力較強的表現,反映了人們主動尋求鏈接與快樂的能力。
然而,如果打麻將成為尋求意義感的唯一手段,以至于太過沉迷,為了打麻將經常熬夜,破壞了正常的生活節奏,就需要引起關注了。春節期間,如果你的父母沉迷麻將,不妨去增加他們在生活中可以“鏈接”的對象,要想戒掉一個行為,好的方式是找到另一個行為替換進去,而不是強行切斷。作為子女,應站在父母的角度想問題:他們做什么可以替代打麻將、填補時光,創造意義和找到心流呢?可行的一些思路有:鼓勵父母之間多交流,鼓勵父親找其他親朋好友多活動,養養花草寵物,培養某個運動愛好等等。如果能在不止一個領域找到意義感,他自然而然會降低對麻將的依賴。
03 未成年人易成癮 不建議接觸麻將
作為一項可以提供即時反饋的娛樂活動,打麻將容易導致行為成癮,這一風險在未成年群體中尤為突出。探討大腦的成癮機制,必須要說大腦里一種叫作“多巴胺”的神經遞質。多巴胺能夠讓我們在完成某項任務后,獲得愉悅的快感,是人腦獎勵機制的一部分。大腦內的多巴胺越多,我們所感受到的快感就越強烈。我們因為游戲、財富甚至包括愛情而獲得的滿足感,本質上都和多巴胺有關系。而成癮之所以發生,恰恰是因為某類物質激活了相關神經元,促使更多的多巴胺被釋放出來。
與成年人的大腦相比,未成年人的大腦更容易被外界刺激,釋放出多巴胺,對多巴胺的反應也更為強烈。未成年人大腦內的額葉發育還不成熟,在對風險的預測和行為控制力上都略遜一籌。即使未成年人能夠靠理智控制自己,也要比成人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抵擋住誘惑。所以,面對麻將這一項娛樂活動,未成年人往往比成人更容易上癮。
打麻將成癮雖然是行為成癮的一種,但它和藥物成癮一樣難以戒除,因為它們所涉及的腦回路是一樣的。并且打麻將成癮對青少年的危害遠遠超過成人,長時間的打麻將成癮會導致青少年大腦內負責語言、記憶、情緒、運動各功能的區域全部受損,進一步導致青少年群體出現記憶力衰退、注意力分散、情感淡漠等問題。
所以,春節期間,如果家中有未成年子女,應讓TA遠離打麻將這項活動。
作者 | 唐義誠 中科普心理健康促進中心
審核 | 王 葵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員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