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網友反映,在一些平臺上出現了許多違反常識的農產品帶貨直播。雞蛋可以長在樹上、山竹像土豆一樣結在了地下、花生長在高高的枝頭需要爬梯子去摘……如果不是帶貨主播們費力地吆喝著這些都是“地頭新鮮采摘”的農貨,屏幕前的我們可能要懷疑自己是不是在觀賞一部魔幻電影。
如此離譜造假的帶貨直播,緣何能夠在日活量幾億的平臺上大行其道?說到底,還是“流量至上”的“威力”。表面上看來,平臺獲取了點擊量,帶貨者促進了農產品銷售,可謂“雙贏”。但是常識也告訴我們,所有造假的繁榮都是走不遠的,這類農產品直播帶貨中的造假,危害尤大,更傷其身。
近兩年,由于疫情等因素,農產品傳統的銷售渠道受到了影響,同時,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極大地便捷了人們的線上消費。在這種形勢下,農產品直播帶貨走進人們的視野,并成為很多平臺爭奪的市場下沉紅利。迎著這場新媒體新技術發展風口上的直播潮,很多特色農產品伴著淳樸的鄉間民風一起飛向了山外的世界,不僅為農產品的銷售開辟了新的渠道,更讓物美價廉的農貨和引人牽腸的鄉愁成了鄉村的亮麗名片。直播,已經成為促進城鄉交融的重要橋梁。它銷售的不僅僅是一件件農產品,更是鄉村文化和價值觀的塑造。可如今,這類造假的直播帶貨搭乘著公共基礎設施的便車,用低級的騙術講著言之鑿鑿的故事,讓網友們又氣又笑,稱“真把城里人當作沒見過世面的人”。
有人說,這樣的直播不必理會,稍微有些農村生活經驗的人就不會被這些拙劣的騙術蒙蔽雙眼。可是,那些從小生活在城市的青少年,看到這樣“有視頻有真相”的實時現場直播,可能真的會以為雞蛋樹是一個新的品種,山竹是植物的根莖,落花生不是默默無聞長在地下而是迎風長在枝頭。在網友的評論區,就有網友說看了長滿西瓜的“西瓜樹”,他真的下單買了一棵“西瓜樹苗”……如此的“潛移默化”,我們的農耕文化教育豈不被帶偏了。
也有人說,這些都只是銷售策略,視頻造假有什么關系?只要東西是真的就行了。可是,炮制如此荒唐視頻的帶貨者,其產品可能質優嗎?這樣的直播帶貨既然能夠存在,并且還很活躍,就必然收割著一批批的流量和消費者的錢包。以“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套路持續一段時間,不僅透支消費者的信任,毀壞“直播帶貨”“農產品電商”整個行業的美譽度,更會造成社會隔閡,影響城鄉之間的信任和交流:在一些吃虧上當的市民心目中,農民的形象會被抹黑;而在一些農民眼中,那些受騙的市民也會被當作“人傻錢多”的“冤大頭”。如此種種,豈能不予理會,豈能說危害不大!
疫情期間,“劉畊宏女孩”刷了屏,最近,在直播間“搞教育”的“東方甄選”更是受到了大家的追捧,反映出了即便是動動手刷刷視頻,網友們對提高生活質量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消費水平和觀念也在悄然發生轉變。短視頻占據人們信息獲取渠道的比重越來越大,大眾渴望的是兼具知識、品質和正能量的傳播內容。如此低劣造假的視頻,浪費的是公共資源,引起的是網友的反感。
換個角度來看,農產品直播帶貨不僅僅只是產品的營銷手段,更體現著社會的價值導向和風氣風尚。因此,絕不能任由這類視頻繼續泛濫下去。作為一個新生的行業,農產品直播帶貨在促進農民增收、帶動產業發展中顯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但是依然很脆弱、很稚嫩,需要加倍愛護、珍惜、守衛,切不可因為一些人急功近利的行為,傷了這個行業。一方面,平臺要更好地承擔起內容監管的職責,堵住“造假視頻”的出口,消除其生存土壤,并且更好地幫助那些真正有實力有產品的直播帶貨商家、農產品經營者,讓他們借助直播帶貨的風口“飛起來”;另外一方面,商家還是要繼續從產品質量和服務入手,制作優秀的內容來獲取客源,要相信靠吸引眼球搏出位好得了一時干不了長久,好東西永遠會有市場。唯有如此,才能為認真創作的鄉村內容生產者營造公平競爭的平臺,為那些辛苦下蛋的“走地雞”、深埋土中的“落花生”找到更多的用戶,贏得更多的消費者。(郭少雅)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