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紀英
前幾天回鄉下老家,路過很多年前遺留下來的老供銷社,只見建筑外墻還是曾經的紅磚,紋路肌理依然清晰,門窗是木質的,大門依然保留著插板式的木門,幾位老人坐在門口曬著太陽,悠然自得地聊著家常,心中不免有些感慨。我停下腳步,凝視著供銷社保留下來的這些老物件,滿滿的都承載著兒時的回憶。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計劃經濟時期,供銷社經濟非常紅火,里面的東西品種豐富,配套齊全,有棉布、文具、煙酒、衣服等,后來經營的品種越來越多,日用百貨、五金電器、油鹽醬醋、農藥化肥、簸箕掃帚、板斧榔頭等,琳瑯滿目,樣品齊全,應有盡有。那時候供銷社的營業員都是非常吃香的職業。我有一個遠房親戚在供銷社里做會計,用的是老式算盤。我到街上去買東西,有時候都會留在他們供銷社食堂里面吃飯,那時候吃到供銷社食堂里的飯,簡直勝似現在的饕餮盛宴,就連米飯都格外香,很多菜都是我從來沒見過的,更別說吃了。供銷社也是人們茶余飯后聊天的地方,家住附近的人端條板凳,坐在門口聚在一起嘮嘮家常。那時候商品非常緊缺,買布料都要憑票供應,供銷社成了村民們經常光顧的地方。一些農村婦女聽說門市來了新鮮的花布或者稀缺的商品,就會結伴去買,回來把布料裁開做成喜歡的衣服、裙子,這還得早點去,去晚了就沒有貨了。
對于小孩子來說,記憶中最深刻的就是那些花花綠綠的糖果。由于小時候家里生活比較艱苦,在那時的孩子們眼里,能吃到一顆糖果,就像過年一樣高興,能買到糖果的地方,就只有供銷社。有一年,我參加縣里舉行的作文比賽,拿了一等獎,母親破天荒地到供銷社給我買了五分錢的糖塊,那是我這輩子吃過的最香甜的糖,也是母親對我最好的鼓勵。
后來為了方便社員們買東西,供銷社實行代銷制度,在村里設立代銷點,這樣就不用跑到集鎮上去了,在村里購物離家近,也更加方便。逐漸地,供銷社在基層的門市部已經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小賣部、小超市。
當時光漸行漸遠,社會不斷進步,網絡時代的購物更加便捷,沖淡了很多久遠的回憶,從計劃經濟到現在互聯網時代,印證了我們祖國的繁榮昌盛,但供銷社經濟在歷史中,也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足跡。現在的供銷社也與時俱進,緊扣服務“三農”助力鄉村振興,安裝了智能配送柜,在手機上可以直接下單,即使上班一族也可以在下班后直接到小區的智能配送柜里進行取貨,足不出戶就能完成購物過程,供銷社經濟再次煥發出新的光彩。
老街上的供銷社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是那些老建筑、老物件依然是歷史的最好見證,青瓦紅墻和那些漆色斑駁的老桌椅,承載了我們童年的歡樂,承載了很多人對往事的美好回憶,我永遠忘不了留在記憶深處的供銷社。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