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幫俊
今年這個暑假,國漫《長安三萬里》火了,火得讓人欣慰、自豪。無論是街頭巷尾、屏幕內外,還是互聯網上,皆是《長安三萬里》引發的議論,原來國產動漫也可以如此優秀。《長安三萬里》的火爆,再次說明了國人對傳統文化的喜愛、文化自信的回歸。
中國是詩的國度,尤其是唐詩,家喻戶曉,從牙牙學語之時就開始背誦唐詩,能吟誦幾句唐詩,更是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在唐詩的歷史星空里,有太多的詩人如星光閃耀,其中最璀璨的莫過于“詩仙”李白。
電影《長安三萬里》以唐詩的名義,穿越回大唐——那個詩人輩出、群星璀璨的時代。以高適與李白幾十年的友情為主線,見證了盛唐由盛到衰的歷史變革。在影片中,許多書本中我們耳熟能詳的詩人一一登場,好似一幅幅詩人圖譜,他們從詩歌中走來,從單純的文字變成了有血有肉的鮮活形象,更富有立體感。
《長安三萬里》共有48首詩在片中出現。比如,我們最為熟知的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杜甫的《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王維的《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可以說,這些都是那個時代的經典。當這些熟悉的唐詩從片中人物口中一首首吟出時,讓人有一種莫名的激動。回想起上學背詩時,總覺枯燥無味,一味靠“填鴨式”的死記硬背,并沒有深入了解詩中的歷史背景與人物情感。或者說,光靠文字的解讀是不能深刻感受其中之意的。反倒是在電影中,人物身臨其境,吟誦出來的詩更能打動人、感染人。郁郁不得志的李白,和詩友們篝火舞劍、對酒當歌,《將進酒》被李白演繹得催人淚下。也就是在那一刻,我重新理解了這首詩,也讀懂了李白。
仗劍載酒江湖行,片中的李白好似一位白衣少年劍客闖蕩江湖,不打不相識,一句“在下,李白”,“在下,高適”,讓二位少年一見如故,也開啟了幾十載的友誼與不一樣的人生。李白灑脫不羈、不拘小節,高適內向沉穩,兩人都特點鮮明,讓人印象深刻。他倆雖滿懷抱負,欲展大鵬之志,然都懷才不遇。高適蹉跎半生,暮年得志;李白后雖入官,然也淪為階下囚。可以說,性格決定命運,李白只適合做放蕩不羈的“詩仙”。
通過《長安三萬里》的描述,我們看到了盛唐除了唐詩之外的其他元素。比如,劍法、琵琶、相撲、舞蹈……可以說,這些都是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體現。黃鶴樓、揚州、梁園、邊塞、長安,片中圍繞這些地名產生的故事,讓人尋味悠長。
《長安三萬里》的動畫場景做得非常漂亮,特別符合詩中的意境,也符合詩人的心境,可以說是國產動漫制作水平的躍升。其實,國漫不一定非要追求所謂的絢麗多彩、好萊塢式的特效,像《長安三萬里》這種國畫風就比較符合中國傳統文化韻味,也更有中國特色。
這是一部非常適合帶著孩子一起觀影的影片,讓孩子感受不一樣的唐詩魅力,接受傳統文化洗禮。當安史之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當李白乘舟“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詩句從孩子嘴里脫口而出時,你會感到無比欣慰。文化的傳承有時是耳濡目染,有時更需實踐。孩子只有自己用眼去看、用心去思考,才能感同身受,才能更好地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
大唐的“長安”早已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曾經的輝煌也早已成為過往,但是對于中國人來說,“長安”是民族輝煌的象征,永遠留存在每個中國人心里。正如影片中說的那樣,“只要詩在,長安就在”,的確如此,只要中國人的文化基因里還流淌著唐詩,那么長安就一定在,中華盛世也一定會重現。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