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劉海強) “水利建設要雪中送炭” “水是旱腰帶地區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命門'”。在1月11日結束的蒲城縣政協十四屆三次全會上,縣政協委員周鐵艷的大會發言引起了與會領導和委員們的共鳴。
“龍山馬湖,渴死寡婦”是位于黃土高原與關中平原的過渡地帶——渭北“旱腰帶”缺水的真實寫照。蒲城北部山區就屬于這一范圍,干旱少雨、生態脆弱。作為一名政協委員,周鐵艷先后參加了蒲城縣政協開展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質量興農調研等活動,充分認識到了“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重要性,也清醒認識到“缺水”就是該區域群眾貧困的主因!
為了讓該區域干部群眾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培育的金銀花、酥梨等致富產業健康發展,促進旱腰帶地區群眾脫貧致富,讓“旱腰帶”因水而興,在政協全委會召開之前,她又進行了大量調研走訪,查資料、問專家。
“節好水”。周鐵艷委員認為,節約用水應成為缺水地區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為此,她建議今后節水灌溉項目原則上向“旱腰帶”地區傾斜,多措并舉推廣管灌、噴灌、滴灌、滲灌等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技術,大幅提高現有水資源利用效率。
“蓄好水”。蓄住天上水、外來水。她建議要加強旱腰帶地區現有水庫的除險加固及運營管理,結合北部丘陵地形實際,開展一批小型蓄水項目的論證,新建一批小型水庫,規劃修復一大批農村澇池、集雨水窖等蓄水設施。同時,盡最大可能蓄住引來的灌溉水,增強“旱腰帶”地區蓄水抗旱能力。
“引好水”。利用灌溉“時間差”補水也是周鐵艷委員的重要建議之一,她建議通過在非灌溉季由南部灌區向北部蓄水設施補足水量,破解北部旱腰帶地區資源性缺水難題。
“管好水”。如何讓寶貴而有限的水物盡其用,周委員建議,政府出臺先建后補、以獎代補政策,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農田水利配套設施建設,解決因配套設施缺失造成的“水中旱”“水邊旱”問題,暢通灌溉“最后一公里”。同時,建立水利工程長效管護機制,實施績效考核考評,保障“旱腰帶”地區水利工程設施的安全運行和效益充分發揮。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