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陜西報道(陳嵐):在全國上下迎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時,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簡稱“陜西自貿試驗區”)也迎來了成立三年的重要時刻。從呱呱墜地到邁步向前,陜西自貿試驗區用三年時間努力完成國家賦予的使命任務,陜西自貿試驗區各管委會、各功能區也發揮各自優勢為使命任務的達成添磚加瓦。
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三年改革創新成果發布會現場 攝影 陳嵐
聯通海內外構筑東西部樞紐走廊
交通運輸作為經濟發展的“先行官”,暢通高效的運輸通道能夠加強物流運輸保障力度,提升運輸能力,確保物流順暢運轉。作為內陸省份,陜西雖不沿海也不靠邊,但充分發揮中西部中心的區位優勢,依托高度發達的鐵路、公路、以及航空運輸,陜西自貿試驗區在推進國際航空樞紐、國際運輸走廊建設,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樞紐經濟方面做出了有益嘗試。
2019年5月13日,陜西省首條亦是西北地區首條第五航權全貨運航線“首爾一西安一河內”正式開通,該航線的開通進一步促進中韓、中越的商貿往來,引領陜西國際航空運輸市場走向更高層次的發展。
大韓航空公司波音777貨機在西安咸陽機場卸貨攝影 張力心
據統計,截至2019年年底,陜西省國際客運航線達到88條,通達全球36個國家74個主要城市;全貨運航線達到27條。2019年全年西安咸陽國際機場貨郵吞吐量首次突破38萬噸,同比增長26.67%。2019年,中歐班列(西安)開行2133列、運送貨物180.2萬噸,分別是2018年的1.7倍和1.5倍,中歐班列(西安)常態化開行西安至中亞五國、德國等13條干線,在德國法蘭克福、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等地設立9處海外倉,實現中亞及歐洲地區主要貨源地全覆蓋。
樞紐集散能力不斷提高,客流貨流雙翼齊飛,隨著陜西不斷拓寬對外開放的通道,“臨空+陸運+自貿+保稅+跨境+口岸+航權”的國際航空樞紐、國際運輸走廊正在這里逐步發揮功能。
優勢產業打造對外開放新門戶
新時代的對外開放,不僅著眼于進出口貿易、引進外資、擴大對外投資,更重要的是打造全局性、體制性的開放,為深入參與全球化提供制度支撐。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陜西便積極發揮投資貿易、科教與人文、產業和制造業優勢,建設向西開放、向東集散、輻射“一帶一路”地區的經濟和文化門戶。
在經貿領域,陜西自貿試驗區通過在外商投資商務備案與工商登記實現“一套表格、一口辦理”;24項監管服務措施、“聯網監管+庫位管理+實時核注”模式;全國首創的鐵路運輸“艙單歸并”報關模式以及“通絲路”跨境結算平臺,吸引包括美國康坦無害化農業總部、西門子創新工業技術中心等外資企業總部和投資項目落戶自貿試驗區。西安高新功能區則通過在美國、以色列、孟加拉等國設立的17家離岸創新中心、海外研發中心和科技服務站著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樞紐。
據統計,陜西自貿試驗區成立至今,區域內新增外資企業493家,注冊資本28.4億美元。2019年,陜西自貿試驗區貨物進出口總額2476.32億元人民幣,占全省進出口總額(3515.75億元人民幣)的71%,陜西自貿試驗區與服務貿易創新示范區“雙試聯動”服務貿易集聚效應逐步顯現。
楊凌示范區管委會副主任陳亞平(前排右)為2019年烏茲別克斯坦現代農業經濟管理研修班學員頒發結業證書 攝影 白雪
而立足陜西農耕優勢的楊凌片區則先后在美國、哈薩克斯坦等國啟動建設了6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聯合絲路沿線12個國家59所大學共同組建絲綢之路農業科技教育創新聯盟,通過中國旱作農業技術援外培訓基地累計完成119期2800余人的培訓,尤其是“以標準化助推農業發展新模式”被國務院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評為最佳實踐案例在全國復制推廣。在楊凌片區建立的海外新型農業合作社、“兩國三園”運作模式、創新農產品進口服務新機制下,不僅將海外生產的優質農產品進口到國內,還加速了“中國制造”的農機裝備等走出去,促進了國際交流合作,推動形成進出有序、優勢互補的農業對外合作局面。
除大力開展對外經貿、產業合作外,陜西作為中華文明與文化的發祥地,依托深厚歷史文化優勢打造的多個平臺讓其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放合作亮點頻出。
外籍記者展示西咸新區秦漢新城的文創產品攝影 柳洪華
莫物理中俄聯合孵化器揭牌儀式 供圖 中俄絲路創新園
外媒記者參觀國際漢唐書院 攝影 李瑩
在西咸新區秦漢新城功能區內,“秦渲云”——特色文化產業服務平臺作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在全國復制推廣;灃東功能區創建的“互聯網+文物教育”平臺,形成集信息發布、文物信息資源開放、智慧服務能力合一的跨時空、地域的中國文化宣傳平臺;灃東功能區依托西北大學創建的國際漢唐學院為多樣化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打造了獨具特色的品牌,使之成為陜西自貿區文化自貿發展的有力引擎點;而陜西自貿試驗區聯合38個國家(地區)151所大學組成的絲綢之路大學聯盟以及依托國家“17+1”合作平臺開展的海外辦學模式,讓教育領域實現從“引進來”到“走出去”戰略轉型、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能力不斷增強;中俄絲路創新園則進一步讓陜西探索了中俄產學研用一體化發展新模式。
要素聚集加速流動經濟發展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資金、人員等要素作為推進經濟全球化的重要途徑,是深化互利合作的重要紐帶。陜西自貿試驗區集聚這些要素,充分發揮規模效應與輻射作用,不但助力陜西成為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極,并以此為中心大力吸引與有效配置周圍地區的資源,實現要素的有效流動。
在西安國際港務區愛菊糧油工業集團的生產車間,由中歐班列“長安號”從哈薩克斯坦運回的小麥、油脂等農產品,在這里加工成面粉、食用油,然后銷往全國市場。
灞柳基金小鎮 供圖 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工作辦公室
在浐灞功能區內的灞柳基金小鎮里,近300家基金企業入駐,管理基金規模達2000億元人民幣,金融業態加速在陜西自貿試驗區內聚集。
陜西西安出口加工區供圖 西安經開區管委會
陜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在俄羅斯、馬來西亞、哈薩克斯坦設立的分銷網絡,隆基樂葉在馬來西亞的生產基地都讓陜西企業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范圍更廣、層次更高。
連續兩年組織開展的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經驗推介交流活動上,陜西向西北四省累計推薦70項改革創新經驗;利用自貿試驗區平臺推動協同開放、創新發展的經驗被國務院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通報表揚;陜西自貿試驗區制定的《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創新區建設實施方案》從創新協同、產業協同、政策協同三個方面加強與省內各地市合作。
回望掛牌至今的3年時間,陜西自貿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明確的165項試點任務基本完成,其中聚焦特色試點任務方面累計形成創新案例370個,“鐵路運輸方式艙單歸并新模式”“線上稅銀互動”等16項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或得到國務院和相關部委的通報表揚,53項改革創新成果在陜西省復制推廣。
截至2019年底,陜西自貿試驗區新增市場主體57853家,其中企業38588戶(含外資企業491戶),新增企業注冊資本7071.1億元人民幣(含外資企業注冊資本28.4億美元)。陜西自貿試驗區對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帶動作用不斷加強,助力陜西“三個經濟”駛入發展“快車道”。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以更加堅定的信念和務實的行動奮力前行的陜西自貿試驗區正在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新動力。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