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滿淑涵 高三寶 許鵬
芳菲四月,塞上駝城春光好。4月13日,榆林市政協四屆六次會議舉行大會發言,5名委員圍繞構建發展新格局、培育競爭新優勢、夯實公共衛生基礎、深化教育改革、助推鄉村振興等發展熱點和民生關切建言資政,以真言良策為榆林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號準脈開好方。
“十四五”開局,“碳達峰”“碳中和”作為我國“十四五”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目標,被首次寫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五年規劃。
“這意味著,榆林能源獨大的發展方式亟待調整,培育發展非能化工產業迫在眉睫。”榆林市政協委員、榆林大數據有限公司總經理馬玉琨用一組數據佐證,“我們非能化工業占規上工業總產值份額由2016年的12.98%下降至2019年的9.38%,擠出效應嚴重,規模化、產業化、鏈條化發展格局尚未形成。另外,產業低端化問題普遍存在,專業人才嚴重匱乏。”
針對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短板弱項,馬玉琨建議,以頂層設計為驅動,推動產業布局鏈由分散式向規模化發展轉變;以產業提質為驅動,推動產業發展鏈由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式發展轉變;以市場導向為驅動,推動產業價值鏈由低端化向高端化轉變。“用‘三個驅動’實現‘三個轉變’,帶動非能化工產業發展。”
榆林市政協委員、市工商聯副主席董志偉認為,當前,榆林及周邊能化產業萬億級體量已經形成,千億級規模的能化裝備制造及服務業市場也相伴而生。“隨著裝備國產化、服務本地化時代到來,大型能化企業在榆配置產業鏈和供應鏈意愿強烈,裝備制造再制造產業迎來良好機遇。”
緊扣培育競爭新優勢,董志偉建議,積極對接國內及國外先進制造科研平臺,引進龍頭企業技術資源,建立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體系,加速能化裝備零部件進口替代,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推進裝備制造企業協同創新、協同制造。
突發新冠疫情給全球公共衛生體系帶來嚴峻考驗。奮戰在抗疫一線的日日夜夜,讓榆林市政協委員、市中醫院院長李和平思忖良多。他說,“十四五”期間,迫切需要從公共衛生的體系建設、服務管理、人才培養、應急救治等方面入手,進一步夯實公共衛生基礎,積極打造“醫防融合”健康管理新模式。
“醫防融合”健康管理新模式具體什么樣呢?李和平說,要以疾控系統、綜合醫院為重點,以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站為基礎,建設覆蓋全市、功能完善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整合組建“大疾控”體系,在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推行“公共衛生總師”制度,在疾控機構設立公共衛生首席專家崗位,優化公共衛生管理體制。
“此外,還應打破醫防分工和界線,建立疾控機構與醫療機構工作銜接聯動、服務整合連續、人員柔性流動等協作管理機制,實現人員通、信息通、資源通。”李和平表示,這樣可以進一步完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系統,拓展信息報告渠道,全面提升監測預警、風險評估、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檢驗檢測和應急處置等能力。
榆林市政協常委、佳縣副縣長王小萍帶來了有關深化教育改革的思考。她認為,推動榆林教育高質量發展,需要打好改革“三張牌”:“布局建設”牌“、縣管校聘”牌、“隊伍建設”牌。
“城區大班額、群眾擇校熱、鎮村學生少,這需要我們重點解決學校往哪兒建、建多少、怎么建的問題。”王小萍說,要根據教育現狀和未來適齡學生數量變動趨勢,建好建強“一縣一高中一職中、一鎮一小學一幼兒園”。
同時,推行“縣管校聘”改革試點,在全市范圍內確定試點縣區,統籌匹配師資數量,推動教師余缺互補,按需合理流動,針對剩余教師存量建立“機動教師資源儲備庫”,在市縣兩級專設“教育編制周轉池”,解決“有編不補”或長期聘用編外教師的情況。
春暖添新綠,鄉村振興新畫卷催人奮進。目前,榆林市已打造鄉村振興示范村304個,實現“縣有標桿、鎮有示范”。
“但我們要認識到,目前我市農業產業基礎依然薄弱,內生動力不足,集體經濟缺乏后勁,村莊規劃不夠科學。”榆林巿政協常委、市民進主委賀德飛舉例說,“比如,全市農田水、電、路、灌溉等基礎設施落后,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規模較小,且年齡結構偏大,文化程度較低。”
賀德飛為此建議,立足全市鄉村人口、經濟、資源和環境現狀,對現有村莊進行全面排查分類,以集聚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并四大類型村莊為核心,編制“多規合一”村莊規劃,加大財政撬動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鄉村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大力發展富民產業,用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培育一批特色產業村鎮,讓農村的機會吸引人,讓農村的環境留住人。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