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內每天有100名以上知名專家坐診帶教”;
“縣域內就診率提升至90.05%”;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達100%”;
“公立醫院每年藥品讓利百姓8500多萬元”;
“公立醫院編制人員與臨聘人員比例最高達1:1.5”;……
如何讓群眾看病就醫不再煩、不再累,切實提升群眾看病就醫的獲得感,延安市政協將“醫改工作情況”列入2022年月度協商議題。7月至8月,市政協教科委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前往子長市、延川縣、寶塔區等地,詳細了解全市醫改取得的成績與需要破解的難題。
綜合改革 財政支持 “子長模式”成為醫改樣本
“這些設備都用起來沒?”7月12日,調研組來到子長市欒家坪衛生院B超室、胸片室,延安市政協副主席藺廣東十分關心醫療設備使用率。欒家坪衛生院是鄉鎮衛生院,在子長市中醫醫院的托管下,欒家坪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并將收入的10%獎勵給總院遠程診斷人員。據欒家坪衛生院院長郝岳飛介紹,衛生院的彩超、DR攝影、心電圖業務都已開展,2021年衛生院業務總收入達到400多萬元。
子長市是國家醫改老牌示范縣,早在2008年,就率先啟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工作,推行藥品“零差率”銷售。通過構建六項財政保障機制,確立政府辦醫職責,國家、省、市先后在子長市召開醫改現場會,形成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子長模式”。
子長市政府二級調研員楊明北坦言,子長市醫改工作之所以成效顯著,離不開政府財政的大力度投入。子長市將公立醫院由差額預算單位改為全額預算單位,對醫療衛生累計投入22.34億元,今年預算投入3.45億元,占到預算總支出的11.88%。
子長市人民醫院每年預算300萬元打造重點學科、60萬元用于技術培訓。在子長市人民醫院內,宣傳欄有改革前后危重病人三級、四級手術例數對比:危重病人從2007年的400多例到2020年的近1600例;三級、四級手術從2007年的個位數到2020年的近300例。目前,該院卒中中心獲評國家級示范卒中防治中心,胸痛中心通過胸痛中心認證,醫院整體服務水平不斷得到提升。
子長市衛健局副局長南保定介紹,為解決群眾看病難題,子長市全面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重點轉向能力提升、質量控制、精細化管理、成本核算等方面,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在學習借鑒“三明醫改”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全力推進子長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流動醫院 人才流失 醫改發展,成績與挑戰并存
自醫改以來,延安率先在全省開展鄉鎮衛生院規范化創建,建立起“救護車輛+醫療設備+全科醫師團隊+遠程醫療”流動醫院模式。2021年為基層配備了價值7200萬元的健康體檢車,實現了全市15分鐘醫療衛生服務圈全覆蓋,“小病不出鄉、首診在基層”的分級診療目標得到初步實現。
延川縣郭家塔衛生室共服務2800余人,自開展鎮村一體化“流動醫院+流動藥房”服務模式以來,衛生室買藥住院享受衛生院報銷政策,當地逐步實現了小病不出村鎮,“頭疼腦熱”堅決在鄉鎮解決的目標,已累計入戶隨訪慢性病患者790人次,簽約家庭協議724戶2607人。
這種鄉鎮基層醫院的福利在寶塔區萬花鎮衛生院也有所體現。在萬花鎮衛生院的“孕產婦動態掛牌管理”墻上,有轄區100多個孕產婦的管理信息,包括登記時間、住址、預產日期、分娩方式、高危因素等,衛生院可及時追蹤孕產婦情況。
“你們現在有多少人,人員夠嗎?”在萬花鎮衛生院,延安市政協主席楊光遠問道。萬花鎮衛生院院長薛忠說,衛生院有專業技術人員26人,在編人員僅有6人,剩下20人每年工資有80多萬元,全靠公衛經費發放。
寶塔區寶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也存在類似問題,該中心有62個職工,其中一半是臨聘人員。目前,延安市醫療機構人才隊伍建設的結構性、系統性問題仍較為突出。
延安市衛健委主任胡生凡說,目前,基層醫療機構因位置偏遠而留人難,新招錄的醫學專業技術人員出現流失現象,加之人事制度改革滯后,公立醫院正式編制人員普遍少于臨聘人員。委員們建議,加快人事編制和薪酬制度改革落地,建立靈活的選人用人機制辦法,建立健全以公益性為導向的績效考評和綜合監督機制。
調研組認為,延安還需“開刀做手術”,堅持以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今后的改革中繼續推進醫療服務體系建設、薪酬制度完善、人才隊伍建設、資金保障到位、醫保支付兌現等工作,真抓實干,打造好維護人民群眾健康福祉的“延安樣本”。 各界導報記者 陳雪 文/圖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