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杜靜波 攝
8月8日上午,政協陜西省第十三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召開。
省政協常委,農工黨陜西省委員會副主委,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袁卓亞發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陜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要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加強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保護。”近年來,我省陸續出臺《關于切實加強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指導意見》《陜西省打造萬億級文化旅游產業實施意見(2021-2025年)》,為做大做強文旅產業、打造文旅強省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撐,但在以傳統村落為代表的鄉村旅游產業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分布較為分散,基礎設施落后。我省有179個國家級傳統村落和484個省級傳統村落,鄉村旅游資源十分豐富,但大多分布在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方,基礎設施陳舊簡陋。二是開發過度,喪失歷史的原真性。大量遷出村落的原住民,將傳統村落整體出讓給旅游企業經營,使其在“騰籠換鳥”中過度開發,導致歷史村落難尋“生活真實性”。三是盲目追求經濟建設,缺乏規劃保護意識。一些開發商不加限制地接待游客,超出傳統村落承載的游客容量,導致部分傳統村落受到不可逆的破壞。發揮傳統村落文旅資源的巨大潛力,挖掘傳統村落好山、好水、好風光的資源優勢,對助推全省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為此,建議:
一、打造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網,探索高效發展利用機制。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實踐經驗,以傳統村落為節點,以交通干線串聯,因地制宜連點串線成片,劃定陜北、關中和陜南多片保護利用實施區域,對重點建設項目實行“揭榜掛帥”,構建由國有企業控股、民營企業注資的合作機制。明確區域內村落的發展定位和發展時序,充分發揮歷史文化、自然環境、綠色生態、田園風光等特色資源優勢,統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特色產業布局,推進鄉村旅游深入發展。
二、對標成功典范,以“活化”給予傳統村落新生。充分借鑒延安市梁家河村和榆林市郝家橋村規劃經驗,傳承保護傳統村落民居和優秀鄉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和鄉村特點,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鄉土氣息的鄉村風貌,從靜態保護轉變為活態傳承,將傳統村落的生產生活方式及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鄉村旅游資源。同時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不斷完善村級服務體系,助力實現鄉村振興。
三、多部門聯動協作,推動傳統村落“形”“神”融會貫通。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中提出“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重要指示,推動文旅部門同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合力協同,加強對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的指導支持和動態管理。在保護傳統村落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深入挖掘民間藝術、戲曲曲藝、手工技藝、民族服飾、民俗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和傳承活態鄉土文化,讓鄉愁有“鄉”可尋、有“愁”可寄。
四、發展數字經濟,構建“互聯網+村落文化”新模式。積極運用數字化技術改進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建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通過網絡調查、大數據抓取等手段分析公眾的文化需求,以數字形式對傳統村落中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和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方面信息進行保存、展示和管理,并通過移動互聯網為公眾提供數字展示、教育和研究等服務。
五、根植文化基因,創新村落特色文旅產品供給。立足傳統村落特色資源,打造一批標志性、引領性、關鍵性的文旅產品,結合傳統村落文化定位和資源優勢,創新開發康養旅游、研學旅行等產品,豐富傳統村落文旅產品供給,推動文化和旅游領域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入整合全域旅游資源要素,弘揚傳統村落魅力,塑造“文化+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新模式。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