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閆智 通訊員 王煒
首席記者 李榮
一臺20年前的老式“大肚子”電視機,一輛30年前的自行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置辦的桌椅櫥柜等家具,這就是已90歲高齡的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王鳴教授的家。
“來到您家里,就像回到了20世紀一樣,都是‘老’物件。”學生到王鳴教授家中做客時說道。
“電視能看就行,車子能轉就行,沒必要換新的。”王鳴總是對身邊的人說,貧困兒童沒錢就上不了學,把錢花到扶貧助學上才更有意義。
情系教育伸援手 助學濟困獻愛心
1994年的一天,王鳴去郵局寄信,一張貼在墻上的希望工程宣傳畫,引起了他的注意。
“到現在我都記得,宣傳畫上貧困地區(qū)女孩蘇明娟那雙渴望上學的大眼睛,仿佛在盯著我,讓我非常震撼。”王鳴下定決心,要盡自己所能幫助貧困孩子不再失學。
此后,王鳴和愛人省吃儉用,多次參與希望工程助學活動,資助山東棗莊2名學生和陜西丹鳳11名貧困學生上學,讓孩子們終于有機會用知識改變命運。
2001年,王鳴教授培育的“西農8號西瓜”育種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將所得的6萬元獎金,在延安市子長縣楊家園則鎮(zhèn)捐建起一所希望小學,讓60多名小學生由原先潮濕陰暗的瀕危窯洞中,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校舍,受到了當地政府和群眾的高度贊揚,王鳴還被聘為該校的名譽校長。
不僅如此,從2012年起,王鳴每年從自己的退休金中拿出6000元,在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設立了扶貧獎學金,至今已捐資7萬多元,資助學生60人。2018年,他又向楊陵高級中學捐資5000元,為5名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每人頒發(fā)了1000元獎學金。
“人生啊,做一兩件好事不難,但能堅持做一輩子好事就不容易,我決心做一輩子好事。給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設立的扶貧獎學金時間不設上限,一直捐助到我去世為止。”王鳴說。
談到王鳴無私奉獻的精神,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早些年,王鳴不幸患上黃斑變性眼疾及青光眼,左眼基本失明,要治療此病,需花費10余萬元,當時的他根本無力承擔這筆醫(yī)藥費。2006年,王鳴榮獲香港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chuàng)新獎20萬元,這筆獎金讓王鳴的左眼復明有望,可是,當他拿到這筆獎金后,反而又讓他陷入了糾結之中。因為他想將這筆獎金用于扶貧助學。
“大量貧困學生更需要這些錢來完成學業(yè),使他們不要成為知識的盲人,這比我治療近乎失明的眼睛更為重要。我的右眼還好,有一只眼能夠正常使用就行了。”經過反復思考,王鳴將這筆獎金全部捐獻用于扶貧助學,幫助品學兼優(yōu)的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yè)。
退而不休作貢獻 關心教育下一代
作為一名退休教師,多年來,王鳴堅持退而不休,先后為校內外學生作素質教育報告30多場,聽眾達6000余人次。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做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四有”新人。
報告會上,王鳴都會以“愛人如己,奉獻小我”的內容教導學生,并以自己“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無私奉獻,感恩報恩”的思想品德,啟發(fā)青少年學生樹立起熱愛祖國、回報社會、助人為樂、關愛弱勢群體的思想意識。
一次,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報告會后,許多學生因受到了王鳴的啟迪,紛紛參加了學校青年志愿者協會,積極開展社會公益活動,對楊陵區(qū)農村留守兒童實施幫扶,定期進行心理輔導、學業(yè)指導、生活幫助等,將愛心傳播延伸。
“能為社會做點好事善事,自己心里也踏實。”王鳴一直把“向下扎根,向上結果,助人為樂,愛人如己”作為個人奉行的箴言,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愛的真諦,只有人人將“愛之根”扎得又深又廣,才能結出豐碩美好的“慈善之果”。王鳴的博大胸懷和愛心善舉,給需要幫助的學生帶去了溫暖,帶去了希望。三十年來,他先后捐資30多萬元,幫助300余名貧困學生完成了學業(yè)。
王鳴的感人事跡受到廣大師生和社會各界的普遍贊譽。2002年被中華愛國工程聯合會評為“中華愛國之星”;2007年被陜西省慈善協會評為慈善先進個人;2011年被陜西省慈善協會評為“慈善明星”;2015年被楊凌示范區(qū)評為“道德模范”;2016年被陜西省委宣傳部和陜西省文明辦評為助人為樂“陜西好人”;2019年被中央文明辦授予“中國好人”榮譽稱號。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