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張璐 文/圖
1月26日清晨,天色微亮,西安市新城區西一路街道廣場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愛心廚房里,傳來“噔噔噔”的切菜聲。
在廣場社區從事志愿服務三年多的董林俠,6點準時來到廚房,老人們愛吃什么菜,她早已爛熟于心,手腳麻利地系上圍裙,開始準備臊子面要用的菜碼。紅蘿卜、冬瓜、土豆、木耳、西葫蘆……洗菜、切菜、揉面、炒料、煮面,臨近中午,陣陣香味從廚房飄出。
中午時分,慈善志愿者為老人端上菜碼豐富的臊子面。
中午12時整,排隊打飯的老人漸漸多起來,一碗碗菜碼豐富的臊子面從食堂端出,社區居民只需6元就可“管飽”,80歲及以上老人享受免費就餐。
“臊子面很是可口,熱乎乎地吃上一碗,全身上下都暖和起來了。”80歲的魏汗武老人告訴記者,每周五他都會來食堂“改善生活”。
據了解,新城區西一路街道廣場社區共有14個老舊小區,總人口約5000人,60歲及以上老人900余人。面對日漸嚴峻的人口老齡化趨勢,廣場社區通過打造慈善幸福家園,實施“每日善舉”公益活動,推進志愿服務多元化,不斷提升老年人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每日善舉’公益活動有義務理發、義務問診、磨刀磨剪子、打掃衛生……每周一至周五都有不同的志愿服務內容,今天是‘一碗面’活動。”西安市新城區西一路街道廣場社區黨委書記劉宏告訴記者,自“一碗面”公益活動開展后,許多愛心企業、愛心單位踴躍捐款捐物,認領“一碗面”的當日份額。從去年6月到現在,廣場社區保證每周五都有“一碗面”公益活動開展,一周“一碗面”,一次一百碗。
長安十里不同俗,一碗臊子面就能解憂愁。“吃面不是單純地吃飯,過來和社區工作人員聊聊天、拉家常,也能排解心中的寂寞。”魏汗武老人告訴記者,除了每周五來吃面,周二、周四還要來服務中心二樓的活動室吹笛子、唱歌,“有時候趕上磨剪子磨刀或者非遺表演活動,人特別多,參加活動要趕早。”
通過開展常態化“每日善舉”活動,社區居民對志愿服務認同感越來越高。此外,廣場社區通過設立慈善幸福家園,以建立慈善工作站、設立社區互助基金、辦好關愛中心、成立志愿服務隊、建立慈善公約為重點,讓慈善工作制度化、長效化開展,更好地服務社區群眾。
“我們為腿腳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服務,他們只需給社區打個電話,留下地址就有志愿者上門。”劉宏介紹,為進一步優化志愿服務,廣場社區成立同德公益聯盟,下設15支志愿者服務隊,2000余名慈善志愿者去年共開展志愿服務500次以上。
吃一碗臊子面,感受長安風俗,體驗回家的感覺。廣場社區用“一碗面”行動溫暖城市,展現出包容友善、文明和諧的城市新風貌。
“新城區慈善會通過‘慈善幸福家園工程’創建,不斷激發群眾互幫互助、參與慈善活動的熱情,黨政主導,建成一個個居民參與、社會幫扶、文明自治、互幫互助的新時代幸福家園。我們將以‘慈善幸福家園工程’建設為抓手,用好慈善互助金,解決好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推動慈善工作高質量發展,讓更多群眾擁有‘家門口’的幸福。”新城區慈善會會長王軍民表示。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