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是津液化生,在體內為津液,外泄于肌表為汗液。正常人在體力活動、進食辛辣、情緒緊張、衣被過厚、氣候炎熱時出汗,屬于正常現象。中醫認為,正常出汗能調節體溫、保持機體陰陽平衡,異常出汗則是健康的報警器。
自汗:白天常出汗,活動后更多,稱為自汗。久病體弱、容易感冒、面色蒼白無血色,屬于氣虛自汗,病因主要在于心肺。氣虛自汗者要適量加強運動,季節交替注意保暖,傷寒感冒對自汗不利。日常可以飲用黃芪水補氣。自汗伴有怕冷、肢體不溫,屬于陽虛自汗,多由脾腎陽氣不足造成。此類自汗者要避免生冷、冰凍之品,如柚子、梨、海帶、蝦蟹等,注意保暖,避免經常在陰冷寒涼之地工作生活。
盜汗: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伴有午后低熱、兩顴發紅、手足心發熱、消瘦,屬于陰虛內熱盜汗,一般多見于陰虛火旺、久病之人,尤以肺結核患者最多見。建議飲用百合粥、枸杞粥、銀耳蓮子羹、老鴨湯等。
半身汗:半身多汗,另半身無汗或微汗。這種情況下,病變在無汗一側,痰、濕等邪阻滯身體一側經脈,氣血運行不到,津液輸送受阻,造成汗液排泄障礙。這類人群日常飲食忌“肥甘味厚”,否則不利于脾的運化,會加重異常出汗。
心汗:心窩部和兩乳房中間多汗,多因過度思慮而傷心脾。出心汗者可在飯后半小時做腹部按摩:以肚臍為中心,用掌根在腹部由內向外按摩,每分鐘30圈,按摩10~15分鐘。
腋汗:兩腋窩乃至脅下出汗。汗出不臭,伴有多夢、心煩失眠、頭暈乏力,每日午后發熱或手足心發熱,多屬肝熱陰虛;伴有胸悶、不欲飲食、尿少色黃,屬于肝膽濕熱。建議這類人群食用清利化濕的食物,如蓮子、蠶豆、冬瓜、苦瓜等。
手足心汗:手心出汗,伴有食欲不振、身重體困、小便黃、舌苔黃膩,屬于脾胃濕熱;若伴有氣短、食欲不振、屬于脾胃氣虛;若伴有咽干口燥、饑不欲食,屬于脾胃陰虛。手足心出汗建議食用山藥滋養胃陰。據人民健康網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