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華老人向記者講述抗戰故事
□記者 張姣姣 文/圖
在革命圣地延安,有一座特殊的敬老院,這就是延安八一敬老院。與其他敬老院最大的不同就是,住在這所敬老院的老人都曾是為建立新中國浴血奮戰過的老兵。8月6日,“記者再走長征路”采訪團走進延安八一敬老院,聆聽老人們講述經歷戰火洗禮九死一生的感人故事。
“父親常常講起過去吃樹葉樹皮的歲月”
解放獎章、獨立自由獎章、八一勛章……在延安八一敬老院里,今年98歲的康文華老人身著舊式軍裝,指著胸前的獎章講述參加戰斗的故事。老人說:“那時候家里窮,只有跟著共產黨才能打出‘翻身仗’。”
1935年1月,康文華在延長縣參加了劉志丹領導的游擊隊,1936年在紅二十八軍當戰士,參加過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等戰役。
1942年5月,康文華在抗大參加第八期學習,隨后被分配到皮定均第七分區司令部——豫西游擊支隊任排長。當年,他參加了反擊日寇太行山大掃蕩戰斗,因立戰功升任連長。1945年日本投降后,國民黨軍隊大肆進攻解放區,康文華帶領隊伍在安陽、沙河等地反擊國民黨軍隊,并取得了勝利。
康文華的小兒媳李常芬說:“父親在平漢戰役中被炮彈震聾了耳朵,但他識字所以可以借助紙筆與人交流。”現在康文華老人跟小兒子康武斌一起生活,夫妻二人一邊種地一邊照顧父親。“父親常常講起過去吃樹葉樹皮的歲月,他也特別勤儉節約,最見不得浪費糧食了,衣服穿爛了也要補一補再穿。”康武斌介紹說。
“現在的日子好呀,我很幸福 ”
“日本鬼子有飛機,打到最后我們全連只剩下6個人,但大家還是拼到了最后一刻。”1939年,年僅13歲的同景飛參加了八路軍。1942年,他跟隨部隊奔赴山西抗戰前線,與戰友們一起在慘烈的戰斗中英勇作戰。
如今同景飛老人已年過九旬,他身著舊式軍裝,腰板挺直,給記者講述70多年前戰爭歲月往事。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民黨大舉進攻陜北,在與胡宗南部的戰斗中,同景飛與戰友在戰壕里三天三夜滴水未進。“只要是想起犧牲的戰友們我就傷心,一場戰斗之后人可能就沒了……但我們從未害怕過,老百姓要想過上好日子,就要先把敵人趕走!”說到動情處,老人眼里泛著淚光。
新中國成立后,同景飛回到老家志丹縣義正鄉務農。2003年,他被安排到延安八一敬老院養老。同景飛感慨地說:“穿得暖、吃得好、住得舒服,現在的日子好呀,我很幸福!”
“任何時候都不能給組織添麻煩 ”
“對于長征,外婆說的最多的就是‘苦、累、不容易’。”在外孫雷勇的記憶中,從沒見過外婆劉天佑哭過,她一輩子都是個堅強的人。
1916年1月,劉天佑出生于四川巴中劉家大院。9歲父母雙亡后,她只能在地主家里做苦工、放羊維生,后來碰到了紅軍宣傳隊伍就參加了紅軍。
1935年8月,劉天佑隨部隊一起參加長征。1936年9月紅軍到達甘肅會寧,她就在部隊醫院從事醫護工作。1937年初紅軍到達延安,1938年12月她因病退伍。
回憶起外婆,雷勇話語充滿敬佩和感動。“我們常問外婆,長征過草地,是不是只能吃皮帶呀?外婆告訴我們,哪有那么多的皮帶可以吃,大家都是靠吃雪和草撐下來的,唯一的信念就是跟著部隊走,千萬不能掉隊。”
“任何時候都不能給組織添麻煩,是外婆常掛在嘴邊上的話。”雷勇回憶說,1997年鎮上接通有線電視,需要繳納500元錢拉網費,但老紅軍是免除這部分費用的,當時外婆就堅決不同意,專門找到鄉黨委書記把錢給補上了。
受劉天佑老人的影響,后代們都嚴格遵守家風。雷勇說:“我們全家人都為外婆感到驕傲,會把長征的故事、長征的精神代代相傳。”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