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生向記者講述三碗剁蕎面的故事
□ 記者張姣姣文/圖
歷史如風,硝煙散盡,70年之后的吳起鎮(zhèn)已找不到多少當年紅軍浴血奮戰(zhàn)、前仆后繼時的痕跡,只有那散落在七溝八梁的革命舊址,以及傳頌著的紅軍故事,告訴我們紅色是這方沃土最亮的底色。
◆一晚張灣子三碗剁蕎面
“陜北是個好地方呦,長征路上還沒有吃過這么好的一頓飯。”1935年,毛主席在吳起縣鐵邊城鎮(zhèn)張灣子村張廷杰家里吃了三碗剁蕎面后贊不絕口。
據(jù)記載,1935年10月18日,中央紅軍經(jīng)過兩萬五千里長征,從甘肅轉(zhuǎn)戰(zhàn)陜北,由于天色已晚,主力部隊就在距離吳起鎮(zhèn)40多里的鐵邊城東的張灣子村安營扎寨。這也是紅軍落腳陜北的第一站。那一晚,毛澤東借住在村民張廷杰家。
8月7日,在毛澤東曾住過的窯洞院子,窯洞主人張廷杰的兒子張瑞生向記者講述了那一段歷史。
“1935年農(nóng)歷九月的一天,中央紅軍從鐵邊城的西川下來到達鐵邊城時,我父親正在家中。”張瑞生說,有三個身穿灰色舊軍服頭戴灰色八角帽,帽子上還有紅色五角星的軍人站到他家院里,與他父親商量能否讓首長借住一晚。
當晚,警衛(wèi)員找到張廷杰說:“老鄉(xiāng),和你商量個事,能不能做一頓飯?”張瑞生說,父親當時心里有點慌,部隊有八九百人,做一夜也做不好飯。警衛(wèi)員笑著說,只需要做首長一個人的飯。隨即,張廷杰的妻子拿出自家中秋節(jié)時保存的羊肉臊子,做了香噴噴的羊肉剁蕎面,首長一連吃了三大碗后擦了擦額頭的汗,并對張廷杰表示了感謝。
隨后,張廷杰看到幾名首長在他家窯洞里借著微弱的清油燈光商量著事。第二天隊伍離開時,張廷杰都不知道吃剁蕎面的首長就是毛主席,那晚中央紅軍就在他家的窯洞里召開了政治局會議。直到后來那位警衛(wèi)員陳昌奉再次來到他家說,毛主席那年吃了一頓好飯,接連在吳起打了勝仗,家里人這才得知那位紅軍首長就是毛主席。
◆“紅軍鍋”見證部隊鐵紀
1935年10月18日,中央紅軍一縱隊由定邊縣白馬崾峴一帶進入今吳起縣境的張戶岔,沿鐵邊城西川東進,下午到達鐵邊城。疲憊不堪、衣衫襤褸、饑腸轆轆的紅軍將士初到陜北,連做飯的鍋都沒有,曾向當?shù)卮迕駨垜椊芮蟮靡粋€盆、一口缸。
張憲杰的孫子張新回憶說:“爺爺曾經(jīng)說過,10月的陜北天氣已經(jīng)很寒冷了,隊伍里的戰(zhàn)士滿臉疲憊,有的光著腳,有的只穿草鞋,腿腳早就凍得發(fā)紫,他們穿的連當?shù)乩习傩斩疾蝗纭?rdquo;
做飯時,部隊一名干部來到張憲杰家,說做飯的鍋不夠用,能不能借些灶具,張憲杰便把家里的一口水缸和一個瓷盆借給了部隊,沒想到缸和盆全都燒裂了。部隊干部堅持要賠兩塊銀元,老鄉(xiāng)不收,干部不走。
紅軍嚴明的紀律令張憲杰十分感動。張憲杰把水缸修補好,取名為“紅軍鍋”,一直珍藏著。解放后,張憲杰把珍藏多年的這口水缸獻給了政府,現(xiàn)在成了珍貴的文物。
“部隊臨行前,見爺爺家有一匹沒有鞍子的馬,紅軍又送我爺爺一副馬鞍。”張新從窯洞里小心翼翼地取出珍藏多年的馬鞍。陽光下,木質(zhì)鞍體的漆彩隱約可見,銅質(zhì)馬鐙閃著光澤,一敲丁零脆響。
紅軍轉(zhuǎn)戰(zhàn)途經(jīng)吳起已成為歷史,但他們嚴明的紀律和對當?shù)匕傩贞P(guān)照的故事,卻一直在這片紅色土地上傳頌。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wǎng)只是轉(zhuǎn)載,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稿酬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