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鑒定專家師小群參與搶救發掘(翻拍)
師小群講述當年追回國寶的經歷
還有5幅壁畫也被追回
復原后的石槨
這起案件是我國首次通過法律途徑,成功追索流失海外涉案文物的成功范例,也為“國寶回歸”開創了新途徑。近日,記者走訪參與案件偵破、考古發掘的多位當事人,試圖還原這起盜墓案的諸多謎團,重新打撈這段塵封十多年的往事。 11月15日,電影《長安道》全國公映。影片取材于發生在西安的唐貞順皇后敬陵石槨被盜案,其曲折的考古發現、艱辛的搶救性發掘、頗費周折的跨國追索,至今都扣人心弦、引人遐想。
離奇:“無名墓”被盜
西安城南龐留村,一座覆斗狀的唐代墓冢孤零零地坐落在一片農田中。
“這是唐武惠妃的陵墓。”一位村民告訴記者,武惠妃是武則天的侄孫女、楊貴妃的婆婆。
事實上,在確定為武惠妃陵墓前,這處墓葬一直被稱為“無名墓”,即便是文物專家,此前也缺乏對這個墓葬的相關研究,當地村民則一直將此想象為漢代某一位皇后的墓地。
一直到2006年2月13日,西安警方破獲了一個以楊彬為首的特大盜掘、走私文物團伙,并在嫌疑人保存的一個電腦硬盤中,發現了大量盜掘古墓的照片以及一些珍貴的壁畫照片。
照片中有一個重達27噸的“石房子”,被嫌疑人拆分成31塊石頭,以100萬美元的價格賣到了美國。警方介紹,從2004年5月至2005年6月,楊彬等20余人對這處墓葬進行過6次盜掘。
為確定文物等級,以便定罪,警方向文物鑒定專家求助。“當時仍不知道這是誰的墓冢,只能初步判斷為唐朝等級很高的墓葬。”時至今日,時任陜西歷史博物館文物征集處處長的師小群仍記得首次見到“石房子”的印象,“不完全是以往出土的石槨那么簡單,加上凸凹處上了白色的粉底,簡直有立體效果,美輪美奐。”
“石房子”學名為石槨,是我國墓葬中的一種重要葬具,多見于皇室貴族,起著延緩木材腐爛的作用。
懸疑:巨型石槨如何出境
唐貞順皇后(699—737年),又稱武惠妃,是唐玄宗李隆基早年寵妃。這個女人的一生,將唐朝歷史上最有名的兩個女人連在了一起,一是武則天,二是楊玉環。學者眼中,這個經歷了開元盛世的女人,與楊玉環相比,更有研究價值。
包括師小群在內的多位文物鑒定專家認定,通過照片可知,石槨紋飾異常精美,和目前面世的唐懿德太子、永泰公主、讓皇帝李憲墓之石槨,同屬唐代皇室貴族的高等級葬具。
2008年9月,師小群出任考古隊隊長,率隊對這處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搶救性發掘于2009年5月結束,長達9個月的田野作業,師小群及其十多人考古團隊的收獲是:揭取了儀仗出行、山水屏風、嬰戲雜技等68平方米的壁畫,其中的嬰戲雜技、庭園建筑圖,是唐墓壁畫第一次出現;一塊遺留下的石槨斷片以及9塊哀冊殘片,其中一塊上帶有“貞順”二字,“根據墓葬形制、出土哀冊結合文獻資料,確認了該墓為唐貞順皇后陵墓,即唐敬陵。”
墓葬的主人確定后,另一個謎團隨之而來:體量如此巨大的石槨,是如何被拆分、運輸、打包后走私到境外的?警方和師小群等文物工作者并未放棄這個石槨,他們向境外友好人士發出信息,并時刻關注國外拍賣市場,尋找石槨的下落。
談判:一個閉合的證據鏈
記者從警方處了解到,根據嫌疑人交代,在第一次進入墓室后,他們拍了照片尋找買主,此后先是將重達27噸的石槨吊到12米高的地面,后將墓室中沒有損壞的5幅壁畫揭走,期間動用了各類車輛七八輛,耗時少則一晚,多則三晚。
從切入角度、人員調配、貨物運輸來看,這次行動都堪稱“完美”。警方調查表明, 石槨出土后,當天下午就被發往廣東,后經香港轉運美國。這創造了一個紀錄——迄今為止,體量最大、重量最沉的文物走私出境。
2009年1月15日,中美雙方簽署了《對舊石器時代到唐末的歸類考古材料以及至少250年以上的古跡雕塑和壁上藝術實施進口限制的諒解備忘錄》。備忘錄規定“走私等靠非法途徑取得的文物不再受保護”。
至此,石槨的歸還已經成為必然。當年年底,在多方聯絡下,曾從楊彬手中購買走被盜石槨的美國古董商同意派代理人與中方談判。
師小群參加了這次談判。“追回文物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期間,我們做了大量工作,充分了解了對方情況,準備了充足的證據,并且與國際刑警組織多次溝通,理性、嚴密、審慎。”他向記者回憶,談判一開始,警方的態度就很堅決,“這是追索,沒有商量余地。”
師小群說,考古發掘的資料在這一刻派上了用場,那個石槨殘件與美籍商人手中殘缺的石槨正好對上,硬盤上的照片與墓內殘留壁畫的對比,形成一個閉合的證據鏈。“這個古董商同意歸還,但提出了幾個苛刻的條件,比如要求經濟補償,運輸、包裝費用由中方承擔等等。”
追索:被盜彩繪石槨回陜
第一次談判之后沒過多久,美國古董商來到了西安,“我們帶著他前往武惠妃墓實地考察。”在西安期間,這位古董商同意歸還,“石槨如果放在美國,就是一件中國古代藝術品,如果放在中國,就是一段歷史。”
師小群說,古董商同時提出了另一個要求,“他認為這屬于捐贈。”追索還是捐贈?雙方僵持不下,務實的師小群提議換個字眼,叫“回歸”。
2010年4月29日19時,在完成了海關轉關運輸、出入境檢驗檢疫之后,顛沛流離6年的唐貞順皇后“敬陵”被盜彩繪石槨回到陜西。
師小群和文物征集處的工作人員對石槨的基座進行了詳細的測量、繪圖,按比例縮小,用塑膠板制成模型,進行試拼,再依據盜墓者在墓室拍攝的照片確定了部分槨板的位置,根據殘損槨頂、立柱斷茬部位的痕跡拼對。
一個多月的組接拼裝,一座紋飾精美,彩繪鮮艷的碩大石槨巍然聳立,完整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石槨通高2.45米、長3.99米、寬2.58米,由31件不同形制的青石構件組成,外部是花卉、異獸等圖案,立柱上有胡人馴獸圖,胡人頭戴的星月冠還清晰可見。更精彩的是內部,一共10塊板,都用淺雕、線描等多種裝飾手法,共21個仕女,有的在梳妝、有的在花樹下吹奏,額上花鈿,奇形怪狀的發髻非常清晰。
回歸: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
近年來,我國積極開展打擊文物非法販運和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雙邊合作,先后與意大利、美國等21個國家簽署了相關協議,并在信息交流、人員培訓、執法協作、文物返還方面取得了實質性成果。
2011年,隨石槨一起被盜運出境的5幅壁畫以及一對石墓門也終于追索回歸,與石槨“團圓”——至此,唐貞順皇后敬陵的被盜文物已全部追索回國。
今年11月5日,電影《長安道》在西安舉辦民警專場點映活動,作為影片顧問的師小群受邀出席活動。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他說,文物回歸,表明公安、文物聯合保護文物的機制是有效的、有力的,我們有能力保護好陜西豐富的文物資源。
師小群說,文物是歷史文化的載體,一旦離開產生它的文化母體,其價值就大失,石槨回歸,更加豐富了唐代的考古資料,對于研究當時的陵寢制度、社會風尚,以及唐代的文化、藝術、中外交流都提供了很好的實物資料,“不論我國的珍貴文物流失到哪里,我們都有信心有能力將其追回。”
編輯: 陳晶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