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黨中央統一部署,在全省上下和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努力下,陜西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不斷鞏固和拓展,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但疫情對經濟社會的沖擊效應逐步顯現,推進疫情防控有“效”與經濟恢復發展有“力”相協同,是各級黨委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科學研判疫情對“三個經濟”的影響,助力我省經濟恢復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冠肺炎疫情對“三個經濟”的影響
“三個經濟”是新時期陜西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統領,其本質是通過搭建要素優化配置的空間支撐、集聚平臺、機制高地,將區位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要素聚集、配置、流通平臺優勢,實現生產要素經濟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生態價值的最大化兌現。這其中,樞紐經濟重在為生產要素集聚打造空間支撐和聚合平臺,門戶經濟重在為生產要素搭建多元化、國際化、網絡化的開發開放平臺和資源配置平臺,流動經濟重在為生產要素流動、重組提供便利化通道和體制機制創新支持,激發要素效能,實現價值轉化與落地。“三個經濟”協同發力,共同搭建了陜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框架。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影響短期主要體現在消費和流通領域,重點是餐飲、住宿、娛樂、旅游、交通運輸、商貿物流等行業,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將會擴大到生產領域,涉及工業、建筑業、農業等行業,并將影響國際產業鏈條的重組,進而加大對產業的沖擊。這些都將對“三個經濟”形成客觀的沖擊,具體影響表現在以下方面。
疫情對樞紐經濟效率的沖擊。樞紐經濟通過建設輻射能力強大的立體化綜合交通網絡,為生產要素集聚打造空間基礎設施支撐,吸引資金、信息、人才、技術等各種要素集聚,形成聚合平臺,促進要素流動效率的提升。新冠肺炎疫情對樞紐經濟的影響集中表現在對其效率的沖擊上:一是防范疫情中采取的對城市封鎖、交通管制等舉措,極大限制了綜合交通網絡的運行效率;二是居民出行意愿減少,民航、鐵路、公路運輸均呈現巨大跌幅;三是因停工停產造成的人工成本、房租成本、庫存成本等上升,企業生產經營受到沖擊,尤其是中小企業面臨嚴峻生存壓力,導致要素聚合缺少活力,樞紐作用發揮載體不足;四是在建基礎設施項目受到影響,因復工復產進度、外部市場環境變化等影響,在建項目推進進程受到一定程度沖擊。
疫情對門戶經濟效能的沖擊。門戶經濟立足向西開放、向東集聚,輻射全國的門戶作用,為生產要素搭建多元化、國際化、網絡化的開發開放平臺。新冠肺炎疫情對門戶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降低了生產要素的配置效能。一是疫情影響下將直接影響對外貿易,對陜西面向“一帶一路”交通商貿物流、國際產能合作造成沖擊。二是部分沿線國家對我國商品和人員采取入境限制措施,關閉了要素流動渠道,阻隔了輻射帶動效能。三是若短期內不能徹底戰勝疫情,將會波及產業鏈,進一步沖擊全球生產,加上各地生產復工水平不一致,可能導致國內產能不能及時恢復。陜西作為生產鏈條中的一環,將面臨嚴峻的生產壓力。四是“一帶一路”五大中心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等資源配置平臺運行受外部供需環境變化,整合資源效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疫情對流動經濟效益的沖擊。流動經濟通過暢通人才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要素流通渠道,使經濟要素實現重新組合,激發要素活力,在市場競爭中創造市場價值。新冠肺炎疫情對流動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流動經濟相關產業效益的影響上。一是對我省旅游、餐飲、交通運輸、教育培訓等以吸引人流集聚為主要方式的經濟形態的影響較大,這些行業均呈現下跌。二是對各類企業影響較大,造成資金、信息等多要素集聚缺少承接主體,要素流動數量減少、質量不高,影響到價值兌付效益。三是對我省促進要素流動已有政策效益的沖擊,疫情影響下基于常態化的激勵措施顯然不能有效應對危機,必須建立有效應急機制和創新舉措。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推進“三個經濟”發展的建議
當前,盡管各類疫情防控指標持續向好,但在經濟社會秩序恢復過程中,疫情反復的風險也在增加。管控好疫情風險,盡快實現我省正常秩序的恢復,是推進“三個經濟”發展最緊要的,也是推進各類要素更好在陜西聚合的關鍵所在。應主要抓好全省統籌管理與各板塊分工管控的有機結合,重點關注各板塊交叉部分責任落實,防止多頭管理和無人管理盲區出現;抓好疫情防控與經濟恢復相結合,加快落實中央和我省出臺的各類支持舉措,切實做到政策落地,加快推進復工復產;抓好疫情防控與治理能力提升相結合,把疫情作為檢驗治理能力的試金石,補短板,強弱項,不斷完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分類指導,精準對接各地各行業實際,促進“三個經濟”活力不斷釋放。當前我省已經針對不同區域進行了分類管理,有效推進了生產生活秩序的恢復。建議在堅持對區域分類管理的基礎上,將分類指導的原則深化到各行業中,按照“一業一策”的原則,科學預判風險,有序恢復行業秩序,確保正常秩序恢復不反彈。一是注重政策的銜接性,把應急政策與長遠發展有機銜接,應急救助政策應控制在“精準救助型”范圍,要保持政策整體的連續性、穩定性,保持戰略定力。二是注重破解發展壁壘的精準性,遵循市場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有的放矢,重點打破制約“三個經濟”活力釋放的壁壘,優先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鞏固經濟復蘇的微觀基礎。三是注重應對國際市場變化的及時性,針對國際社會對中國疫情的應對、疫情在世界其他國家的發展,要有預見性地進行壓力測試,防范新的風險的疊加沖擊,特別是要重點跟蹤關注產業鏈轉移的風險。
化危為機,長遠謀劃產業更新,培育“三個經濟”發展新動能。此次疫情對能源經濟、文化旅游、服務業、制造業等行業都造成了較大沖擊,我省產業結構中這些行業占比較大。為此,圍繞“三個經濟”要持續推進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不斷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一是重點發展數字經濟產業。發揮科技人才聚集優勢,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加速推動消費模式與商業模式的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推進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二是重點發展醫療健康產業。依托我省制造業和醫藥產業的良好基礎,整合市場要素資源,推動醫藥制造工業、醫用化學洗滌工業、醫用防護品工業發展。三是重點發展應急產業。我省依托樞紐和門戶優勢,具備發展應急產業的基礎條件,要立足建成西部應急產業中心的定位,布局發展應急產業,規劃建設應急產業園區,在重大疫病、自然災害、能化危機等應急領域形成產品和服務供給體系。
超前謀劃,把握好疫情結束后經濟反彈,彰顯“三個經濟”新形象。隨著疫情防控效果的進一步顯現,疫情過后,餐飲服務、文化旅游等領域將面臨恢復性反彈,建議超前謀劃,抓住經濟恢復發展的窗口期,在確保風險有效管控下,提前做好相關項目儲備,最大化激發市場要素的聚合能力。一是做好疫情解除后潛在風險應急防控體系,提高應急處理能力和政府對應急事件的管控能力,為經濟社會恢復發展保駕護航。二是及時制定出臺具有突破性的有利于振奮市場信心、釋放發展潛力的改革舉措,促進城鄉之間、區域之間、陜西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人員、資本、信息、技術等要素流動,推進門戶經濟再發展。三是在推進民營經濟發展上有新動作、出大舉措,為流動經濟煥發新活力注入新力量。(郭立宏 作者為西北大學校長、教授)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