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第二場委員通道!
1月27日上午,省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第二場“委員通道”如約而至。楊柳、孫瑜、陳利、陳斌、范曉麗、朱鴻等6位省政協委員直面記者,將真言良策傳遍三秦大地。
委員們圍繞生態環境、文化發展、能源科技、疫情防控等熱點話題回應群眾關切,通往民心、道出民意。
楊柳(右)、孫瑜(中)、陳利(左)三位委員受邀答記者問。(各界導報記者 杜靜波 攝)
楊柳委員:抓好我省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
“陜西地處黃河中游,是全國水土流失和污染嚴重的省份之一,黃河流域分布了全省80%的污染源,土壤—地下水污染嚴重,主要污染物為‘三氮’、磷酸鹽、COD、農藥和重金屬等,污染物檢出率6%—100%,超標率10%—67%。”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是今年兩會上的熱門話題,第二場“委員通道”剛一開場,面對記者的提問,省政協委員、省科技廳總工程師楊柳介紹了我省的水土污染情況。
對此,楊柳建議,要堅持“四管齊下”,抓好我省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和水污染治理。“首先要構建水土污染綜合治理體系,強化風險管控。”她說,應統籌“上游—中游—下游、地上—地下”協同共治,構建空—地—井立體監測網絡,研發修復技術,形成全過程、多級水土環境風險防控體。要系統推進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保護和水資源管理,實施“水十條”,實施“水涵養、水治理、水管控和水景觀”四項措施,提升流域水安全。對重點污染河流,采取“控源截污、內源治理、人工調控、增加基流、提高流速、增強自凈、強化監管”等措施,推進污染治理;對于基流不足的河流,通過調水、洪水地下儲存等技術,增加生態基流量。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保障飲用水安全。
如何強化土壤—地下水污染管控和修復?楊柳認為,要落實“土十條”,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解決污水處理負荷率低等問題;加大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提升農村垃圾與污水治理水平;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化肥、農藥、殺蟲劑減量行動;提高畜禽養殖廢棄物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加快綠色礦山建設。
“監察執法同樣重要。”楊柳說,要監察執法作用,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孫瑜委員:創新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講好陜西故事
陜西具有豐富的文化資源,特別是歷史文化資源尤為富集。如何發揮好文化大省優勢,建設文化強省?
省政協委員、西北工業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孫瑜談起最近火爆熒屏的電視劇《裝臺》,“這部劇把陜西的秦腔、美食、方言、城鄉風貌等生活方式全方位多維度地展現給了觀眾,充分張揚了陜西的地域文化,讓陜西人充滿了自豪感。”
孫瑜建議,政府應在政策上、措施上和機制上鼓勵創新,推動文化產業創新發展,讓優質的文化資源成為陜西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力。此外,應發揮陜西高校人才集聚優勢,鼓勵高校原創文化精品,促進陜西文化產業形成集群優勢,打造中華文化傳承創新的陜西名片。
建設文化強省,講好陜西故事,還需要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建議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讓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文化產業創新的成果,以此提升老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孫瑜說。
陳利委員:優化配置、量水而行、節水為重
我省地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但平均水資源總量居全國第18位。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關中、陜北兩大區域,占全省65%的國土面積、76%的人口、85%的經濟總量,水資源總量不足全省的30%,水資源分布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嚴重不協調。
“十三五期間,我省出臺了一系列有關節水的政策法規和管理辦法,啟動了引漢濟渭大型水利工程。但是與國家新時期的節水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存在困難和挑戰。”省政協委員、陜西天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利說,例如,“以水定地,以水定產”還沒有有效融入到水資源規劃、評價和用水過程中;農業、工業用水存在較大的節水潛力;非常規水資源利用率低水價杠桿作用不明顯,用戶利用再生循環水的積極性不高;供水水源和取用水計量系統有待優化完善。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陳利表示,我省應將“以水定域、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空間規劃剛性約束切實落地,進一步推廣節水技術,形成水價調節機制,優化水資源配置體系,完善節水計量監管,同時發動全社會自覺節約用水,為我省水資源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好應有的貢獻。
陳斌(右)、范曉麗(中)、朱鴻(左)三位委員受邀答記者問。(各界導報記者 杜靜波 攝)
陳斌委員:打造氫能大規模制備、儲存、輸運、應用的全新產業鏈
“陜西是國家重要的綜合能源保障基地,承擔著西煤東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的重要使命。面對全球能源供需格局的深刻變化,我省緊扣高質量發展要求,著力保障能源安全供給,推進能源清潔高效利用,為我國能源安全保障提供了堅實基礎。”省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動力工程多相流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陳斌說。
去年召開的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我國提出,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陳斌認為,我省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扭轉,必須把碳中和的壓力轉變為新型能源產業技術發展的機遇,通過能源科技創新驅動能源向綠色低碳轉型,轉變為我省經濟產業升級的動力,不斷推動我省能源產業向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
“作為一種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能源,氫能將主導‘脫碳社會’并帶動數十萬億的新興產業市場,已成為各國競相投入的戰略制高點。”陳斌介紹,通過我省原創的煤炭超臨界水氣化技術制取氫氣,可將碳排放嚴重的火力發電轉變為清潔高效低碳的能源供給體系,打造氫能大規模制備、儲存、輸運、應用的全新產業鏈,推動我省能源工業、制造業、汽車工業等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范曉麗委員:保護秦嶺綠水青山 打造陜西最美名片
秦嶺不僅是中華民族祖脈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有“中央水塔”、“生物基因庫”、“國家中央公園”之稱。在“委員通道”上,省政協委員、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教授范曉麗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建議從三個方面推進秦嶺生態建設,推動我省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
范曉麗提出,以建設國家級生態公園為抓手,通過秦嶺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國家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涵養工程和“數字秦嶺”信息化監管平臺等建設,將秦嶺生態系統中自然景觀最獨特、自然遺傳最精華、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等重要生態區域納入建設,扎實推進秦嶺生態修復與可持續發展。
如果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那么秦嶺就是中華民族的父親山。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成為重大國家戰略之后,我省該如何繼而推進秦嶺生態建設?范曉麗說,應以秦嶺和黃河流域生態建設為引領,協同規劃陜西域內漢江流域生態建設,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陜西域內漢江流域生態經濟,增強秦嶺生態建設的廣度和深度。積極履行建設“山青、水凈、坡綠”生態環境的責任。編制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繪制分區保護圖,劃定核心、重點、一般保護區,實行分區保護。精細化管理,形成省-市-縣三級保護體系,讓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落地落實。
“秦嶺是陜西最美的名片,陜西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考察秦嶺的深意,推進陜西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好轉,早日實現三秦大地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范曉麗說。
朱鴻委員:加強對境外病毒的輸入管控是目前最大的民生
“到現在為止,世界仍處于疫情之中。然而在我的視野里,只有最初的幾個月,由于疫情突如其來的沖擊,不僅使人恐懼,出行、購物等都出現了困難。不久后,陜西的交通恢復了,飲食是豐富的,到醫院看病沒有障礙,小學、中學和大學的教學秩序都很正常,文化活動也在循規展開。” 省政協委員、陜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朱鴻說,陜西的民生能夠得到全面保障,環環改善,應該予以肯定,獲得掌聲。
朱鴻認為,采取強硬的措施加強對境外病毒的輸入管控,這是目前最大的民生。陜西應該嚴格控制境外病例的輸入,其中有很多文章要做。這是疫情時期經濟活動的上策,也是可以欣慰的民生。
“陜西有豪壯的作家群,現實主義作品一向重如泰山,舉世矚目。當此之際,也應該出現反映三秦大地濟世安民及敬業樂群的作品。播讀者、朗誦者,也應該加入進來,樂于傳播這些作品。民生不僅是飲食男女,也包括著精神需要。在疫情尚未完全結束的階段,讓文學給民生注入昂揚之氣,鼓舞并勉勵,是非常必要的。”朱鴻說,與此同時,陜西的媒體應該以各種途徑,向受眾提供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和有助心理健康的知識。
各界導報實習記者 張涵博/文記者 杜靜波/圖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