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2月1日電題:這里,始終是英雄的城市——在八七會議會址聆聽歷史的回聲
新華社記者周甲祿、喻珮
這一天,漢口天氣異常炎熱。
鄱陽街139號,一棟黃色的三層俄式建筑,二樓一個房間的窗戶卻始終緊閉。
1927年8月7日,是一個被鐫刻于中國共產黨黨史的重要日子。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3個月后的7月15日,汪精衛在武漢也公開舉起了“分共”的屠刀,大革命全面失敗。大革命中心——赤都武漢一夜間風聲鶴唳,神州大地籠罩在一片血腥和恐怖之中。
八七會議會址外景。(新華社記者程敏2021年1月27日攝)
在這嚴峻的生死考驗面前,中國革命該往何處去,成為中國共產黨亟須解決的關鍵問題。中共中央決定召開一次緊急會議,明確前進方向。
原定于7月28日召開的會議,由于當時白色恐怖嚴重,交通不便,會議代表難以到齊。最終,瞿秋白、李維漢、張太雷、鄧中夏、任弼時等21位代表參加了這次中央級別的緊急會議。
根據鄧小平、李維漢等人回憶,確定當時會議是在二層進行,但究竟是在哪個房間一直存在疑問。1980年,鄧小平重返會址時,站在會議的召開地,再三回憶,他提出會議應該是在后房進行。
“由于當時時局緊張、交通不便,會議代表有的裝扮成農民,有的裝扮成商人,由交通員分批秘密帶入會場。”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宣教部講解員李嵐指著陽臺的窗戶說,盡管當時的天氣非常炎熱,可是為了會議的安全,這里的門窗全都是緊閉的。中午代表們吃著干糧、喝著白開水,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開了一整天的會。
這個20多平方米的小房間是八七會議召開的地點,按當年舉行會議的原樣進行復原陳列——一張長條桌擺在靠前的位置,8張方凳、4張圓凳、10把高背椅錯落擺放,墻壁上保留著英式建筑特有的壁爐。(新華社記者程敏 2021年1月27日攝)
會議由瞿秋白、李維漢主持。會議總結了“大革命”失敗的教訓,討論黨的工作任務,確立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毛澤東在發言中提出那句著名論斷“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光影透過通往天井的門縫,投射在陳舊的木地板上,畫出一道通往光明的直線。
在革命前途似乎已十分黯淡的時刻,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倒、被征服,他們在至暗時刻瞥見希望,擦干身上的血跡,繼續戰斗。
八七會議后,中國共產黨人按照會議確定的方針,在黑暗中高舉起革命的旗幟,先后領導了秋收起義、黃麻起義、廣州起義等一系列武裝起義,神州大地到處燃起武裝斗爭的星星之火。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一大批共產黨人,經過創建發展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實踐,逐步找到了一條推動中國革命走向復興和勝利的道路。
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進門處的浮雕墻,雕刻著“八七會議”開會的場景和會后全國各地風起云涌開展武裝暴動的場面。(新華社記者程敏2021年1月27日攝)
風卷云涌,滄桑巨變。
如今這棟百年歷史的紅色史跡,以原址原貌呈現,陳列的百余件文物、照片、珍貴的歷史資料訴說著那段風云突變、力挽狂瀾的革命歷史。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武漢,始終是一座英雄的城市,留下無數英雄的史詩。
歷史的車輪駛進2020年。疫情的“暴風眼”武漢,寒風凜冽,陰冷潮濕。這里正在經歷一場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這座“英雄之城”經受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歷史大考。在疫情肆虐、全城緊閉的黑暗中,有一群“凡人英雄”挺身而出、不畏艱險,他們的英勇壯舉被時代所銘記。
“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里搶回更多病人。”“人民英雄”張定宇這樣說道。
在武漢抗疫的最前線,他拖著“漸凍”之軀,踩著高低不平的腳步,與病毒鏖戰、與死神較量、與時間賽跑,帶領金銀潭醫院的干部職工救治2800余名患者,為打贏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作出重大貢獻。
2020年10月1日,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定宇(前)帶領醫院醫護人員在升旗儀式上高唱國歌。(新華社記者程敏攝)
欣逢盛世,不負盛世。張定宇的身影也是所有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公安民警、社區干部、志愿者們共同的縮影。在這場風雨無阻的戰斗里,他們攜手前行、精準防控,用生命的微光擰成一股攀向勝利的繩索,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如今,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已成為武漢最著名的紅色教育基地。26歲的趙凱怡是一名社區工作者,臨近春節的一個休息日,她帶著父母來到這里參觀。“我的爸爸是一名老黨員,今天特地帶他來‘打卡’。回顧近百年前的歷史,走過極不平凡的2020年,我更加深刻地體會這個國家經歷的屈辱與抗爭、苦難與輝煌。”趙凱怡說。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