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唐冰
西安市民胡女士近來有些擔憂:讀小學四年級的兒子,總是抱著手機刷短視頻,還沉迷于某款熱門移動端網游,家長“軟硬兼施”卻無濟于事。
當前,短視頻APP已經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成為各大年齡層的手機必備應用。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共有短視頻用戶8.18億,占網民整體的87%,其中有不少是青少年。一項針對1974名受訪家長進行的調查顯示:92.1%的受訪家長覺得青少年沉迷短視頻的現象普遍,70.6%的受訪家長擔心孩子沉迷短視頻會對學習生活提不起興趣,66.3%的受訪家長擔心孩子模仿不良的短視頻內容。
為推進青少年網絡防沉迷工作,2019年3月,由國家網信辦牽頭,主要短視頻平臺和直播平臺試點上線“青少年模式”,在使用時段、時長、功能和瀏覽內容等方面對青少年上網行為進行約束。而南都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研究中心于今年3月30日發布的《短視頻直播APP青少年保護測評報告》顯示,被測APP中沒有一款達到未成年人保護程度高的層級;半數被測APP存在鼓勵、引誘用戶打賞的情況,且缺乏專門針對未成年人的退款機制。
“‘青少年模式’本應像防火墻一樣,加強對未成年網絡用戶的保護,但由于沒有強制推行,易使一些平臺徒有形式。”民盟陜西省委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陜西新絲路電子商務研究院理事長張欣指出,部分短視頻平臺對內容把關不嚴,推送信息不適用“青少年模式”,此外,還存在用戶身份難以確認、反復輸入密碼便可延長使用時間等漏洞,對未成年人的保護形同虛設。
2019年10月,11歲女孩小陳拿著銀行卡打賞抖音主播購買游戲裝備,僅僅10天刷出了13.9萬元的禮物;去年7月,河北李先生發現卡里的錢無故變少,打開手機才發現孩子沉迷手游,通過抖音一直給主播打賞,玩了將近20次游戲,刷掉2萬多塊錢……這些非理性消費導致的損失,雖經多方努力得以返還,但只能是事后補救,要從根源上減少此類情況的發生,還需社會各方有效引導和應對。
對此,省政協委員李俞兵建議,應加強學校宣傳陣地建設,加強對教師隊伍的網絡技能培訓,提高其媒介素養和能力,組織編寫媒介素養校本教材,通過開設相關課程,結合真實案例分析抖音等網絡媒體的優勢與問題,強化網絡倫理道德、網絡法規等內容的教育,并逐步將其納入日常教學體系。
“作為第一監護人的家長,平時更應對孩子投入更多關注,找到科學有效的溝通方法,提高網絡防范意識,培養正確的消費觀。”張欣同時建議,短視頻平臺公司應嚴格遵守2019年11月1日實施的《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實行網絡游戲用戶賬號實名注冊制度,通過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生物特征、數字識別技術,修補“青少年模式”登錄驗證漏洞,加快推進“注冊實名認證+支付前人臉識別”雙認證系統,協助家長引導、控制未成年人直播軟件使用和打賞行為,以“科技向善”為尺,積極履行社會責任。
跟著短視頻學習門口貼膠帶導致弟弟摔傷,模仿網紅視頻用易拉罐自制爆米花致使酒精燈爆炸……青少年盲目模仿短視頻,意外事故時有發生,如何防范?張欣認為,短視頻平臺應制定未成年人審核標準及應急機制,成立未成年人內容評級團隊,實行24小時輪班制,篩選推送內容。同時,建立完善青少年防沉迷系統,根據后臺內容分類、過濾不適宜青少年瀏覽的內容。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