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殿榮在試驗田查看油菜生長情況。
5月14日,午休過后,83歲的李殿榮又一次下到油菜試驗田里,東找找、西看看。
李殿榮是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研究員。從事油菜遺傳育種和栽培技術研究工作50年來,他獨立育成和主持育成“秦油2號”“秦優7號”等22個雜交油菜品種,被譽為“雜交油菜之父”。
盡管年事已高,李殿榮還是一路追隨油菜花開的腳步,想讓自己的試驗田里增添更多的“喜事”。
“我剛從事油菜育種工作時,每個職工一個月只有2兩油,有些農民甚至都沒有油吃。當時我的科研水平低,又缺少經驗,從事育種工作挑戰多、壓力大。”20世紀七八十年代,為了讓群眾有油吃,當時還是技術員的李殿榮便和同事們在華陰農場一個自蓋的簡陋油毛氈房子里,靠著不多的人和地,開始研究雜交油菜新品種。
“我學的專業是土壤,跟育種有很大區別,好多東西都要從頭學起。”李殿榮把能找到的和育種有關的書籍都買來,一點一點地“啃”。經過不斷地試驗、研究和改進,靠著一把尺、一桿秤,20世紀80年代初,李殿榮攻克了油菜細胞質雄性不育三系雜種優勢利用的難關,獨立育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成功應用于大面積種植的雜交油菜品種“秦油2號”。
21世紀初,“秦油2號”在12個省區推廣種植面積達1.6億余畝,新增產值86億余元。其適應區域之廣、抗逆性之強、豐產穩產性之好、應用時間之長,前所未有,較常規品種增產30%左右,使我國在油菜雜優利用方面躍居世界領先地位。
此后多年,“秦油2號”的多個“兄弟姐妹”陸續從李殿榮的試驗田里誕生。據統計,由李殿榮獨立育成和主持育成的油菜品種和技術,獲國家發明專利10項。截至2015年,累計推廣2.36億畝,增產油菜籽55.4億公斤,新增產值154.7億元。
當油菜的雜優利用得到解決、產量獲得較大幅度提高時,含油量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經過15年的不懈努力,李殿榮領導的科研團隊將油菜種質材料的含油量從40%左右提高到60%左右,將雜交種的含油量從40%左右提高到50%以上。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渴望能從“吃上油”“吃好油”到“吃上健康油”。李殿榮步履不停,開始了新的研究課題。
“魚油是從深海魚中提煉出來的,對維護成年人的心腦健康,以及促進兒童大腦和視力發育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發現,亞麻酸進入人體之后,在酶的作用下,會轉化成EPA和DHA,就是魚油。如果我們把油菜籽中的亞麻酸含量從現在的9%提高到15%至20%,就能以油菜為載體,在陸地上種出‘魚油’來。”李殿榮告訴記者,他正在和團隊一起研究培育含有高亞麻酸的油菜新品種,目前已進入試種植階段。
除了在實驗室和試驗田里工作,李殿榮喜歡和農民打交道。他經常深入田間地頭,了解農民在油菜種植中遇到的問題,并耐心為他們答疑解惑。不僅如此,他還把晦澀難懂的學術論文轉化為接地氣的文章公開發表,為大家科普。一年到頭,他把最大的熱情傾注到了油菜育種工作上。
“我現在的目標是要讓群眾吃上‘健康油’。我要發揮好‘傳幫帶’作用,把好的技術傳下去。希望能繼續發揮余熱,培養出畝產量超過400公斤的優質品種。”李殿榮說。(記者 劉楓文/圖)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