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以來,“高品質生活”成為高頻關注“熱詞”。“高品質生活”的“高”來源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全方位的高水平發展,“高品質生活”的“質”來源于解決人民關心的難點、熱點、痛點問題的高質量突破。因此,創造“更美好”層面的“高品質生活”,是新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一份沉甸甸的民生考卷。
收入乃民生之源,是高品質生活的堅實保障。9月28日至29日,在省政協十二屆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分組討論現場,與會人員圍繞“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創造高品質生活”積極建言獻策。
再話民營經濟如何揚帆破浪
新時代立足新起點,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與“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創造高品質生活”有怎樣的連鎖反應?與會人員結合數據、案例和工作經驗據實分析、精準把脈,在交流探討中碰撞新的思想火花。
“貢獻了中國經濟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說起民營經濟,大家常用“56789”這組數據概括其對我國經濟發展的貢獻。
據省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陜西省全年非公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為51.1%。相比東南沿海省份,差距明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陜西民營企業如何揚帆破浪、追趕超越?
●“民營經濟在促進經濟增長、推動創新發展、增強市場活力、創造就業崗位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民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為擴大就業提供了廣闊空間。”省政協常委、民革陜西省委會副主委丁小軍認為,要持續支持民營經濟發展,以實招實策健全保障機制,暢通溝通渠道,搭建發展平臺,強勁后發動力,使廣大民營企業在穩增長、穩就業、調結構、促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
●民營經濟發展質量關乎地區經濟活躍度。省政協常委、陜西科技大學副校長王學川說,在與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紡織、食品行業,涌現了不少實力派民營企業。他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進一步盤活優勢資源,深化產教融合,培育壯大一批有潛力的富民產業,以產業帶動就業,穩就業促增收。
2018年12月,省委、省政府下發了《省委省政府關于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在市場準入、審批許可、經營運行、招投標、軍民融合方面,為民營企業打造公平競爭環境。今年7月,省政府發布《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計劃用3年時間,破解當前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突出困難和問題,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和創造力,加快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從主要經濟指標來看,民營經濟的發展質量與地方經濟水平呈正相關。”聚焦陜西民營經濟發展的堵點難點,省政協常委、渭南市工商聯主席張開指出,分析民營經濟發展態勢,要綜合GDP占比、同比增速、內部結構等要素科學研判。“就陜北、關中、陜南不同區域,還應因地制宜、對癥下藥,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構建民營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鏈,讓民營企業有真真切切的獲得感。”
今年上半年,陜西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國31個省份中居第18位,較上年同期下降一個位次,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全國0.8個百分點。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46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48元。
●如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省政協常委、陜西旅游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任公正認為,要加強鄉村振興政策宣傳,加大農民產業技能培訓,不斷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相關機制,鼓勵和吸引鄉賢回鄉創業,引導更多農民發展農業生產。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農民增收需要農業增效,農業增效就得走規模化路子,規模化發展道路上,還需要‘龍頭’帶動。”列席會議的寶雞市政協主席何存貴結合自己多年基層工作經驗指出,陜西農民收入主要依靠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微乎其微。激活農村“沉睡”資源,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還需突出特色打造“一村一品”“一縣一業”,形成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的產業發展格局,加快構建長效機制,保障農民可持續增收。
●省政協常委、致公黨陜西省委會副主委羌薇過去曾在上海松江區掛職。農副產品怎樣做成精品?她向大家介紹了“松江大米”的市場經驗。“松江大米一年產一季,一斤賣到十幾塊錢都供不應求。這不光是米的品質好,后續的烘干、加工、包裝等環節也已形成了一條較為完善的生產鏈。”羌薇指出,農產品的附加值被進一步提升,農村經濟才能邁上市場化發展的快車道。
各界導報記者 滿淑涵
提高群眾收入 關鍵要搞活經濟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9月29日,在省政協十二屆十九次常委會議分組討論會上,與會委員聚焦“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創造高品質生活”積極建言獻策。
●“這次會議的主題很好,離群眾很近,符合陜西當前實際。”作為一名農家子弟,提高城鄉居民收入一直是省政協常委、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教授吳平魁始終關心的問題。
他說,現在農民收入主要靠外出務工,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普遍收入微薄。要想提高農民收入,就要因地制宜,盤活農村資源,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通過創辦合作社、發揮能人帶頭作用,幫助困難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加收入。
●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動能,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可謂舉足輕重。結合陜西實際,省政協常委、西北工業大學MPA教育中心主任王春萍直言,去年以來,因受國際國內市場影響,陜西經濟增速緩慢,居民收入受到一定影響。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要注重持續性和穩定性,確保市場宏觀穩定。
2016年5月,陜西啟動“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我省廣大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在參與覆蓋面、貧困戶脫貧致富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企業參與數量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作為“萬企幫萬村”參與者之一,省政協常委、陜西億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高志說,從“萬企幫萬村”到“萬企興萬村”,陜西一直在想方設法增加群眾收入,作為民營企業,要積極發揮作用,幫助困難群眾脫貧致富;政府部門要大力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促進民營企業在吸納就業中發揮更大作用。
●省政協常委、省發改委副主任劉迎軍表示,高質量發展不是單純追求GDP,要提高居民收入,就要不斷解放思想,推進改革創新。
●“城鄉居民收入不高,主要是收入來源和收入結構單一。”聽著大家的發言,省政協常委、省科技廳一級巡視員楊柳表示,作為教育大省,面對每年數十萬人的高校畢業生,陜西要大力拓寬就業創業渠道,提供更多崗位促進就業,積極搭建服務平臺,拓展群眾增收渠道。
“十三五”期間,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收入差距日趨縮小,收入結構不斷優化,為促進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基礎。但目前我省城鄉居民收入總體水平較低,困難群體相對較多。
●省政協常委、致公黨西安市委會主委張華俊表示,要提高群眾收入,關鍵是要搞活經濟,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茍潤祥說,“在同等政策和大環境下,陜西跟其他省份比起來為何一直排名靠后,發展緩慢?”
“這還是跟陜西解放思想、改革步伐緩慢有很大關系。”茍潤祥建議,陜西要結合農村當前實際,盤活農村現有資源,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大力發展集體經濟,提高農產品銷售價格和農民種糧積極性,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水平。
各界導報記者 李榮
推動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城鄉居民
在分組討論會上,多位委員聚焦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言。大家認為,要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做好統籌規劃,完善思路,強化措施,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全面開創陜西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縣域經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據統計,我省79.8%的國土面積、55.2%的常住人口、40.8%的經濟總量都在縣域,縣域經濟在全省發展大局中的位置至關重要。但近年來,由于縣域綜合實力不強、結構性矛盾突出、縣域財力嚴重不足等短板,縣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也間接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增長乏力。
●2019年,革命圣地延安的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26萬老區人民開啟了奔向全面小康的新生活。列席會議的延安市政協主席薛海濤說,近年來,延安市堅持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改善城鄉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有效途徑,實現了安全飲水、村衛生室、電力入戶以及通村動力電的全覆蓋,進一步提升了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
“但我們在調研中發現,現在農村存在土地無人耕種、縣城人口不斷減少等現象,很多群眾反映,主要是為了優質便利的醫療和教育資源而遷移去大城市。”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才的聚集和推動,薛海濤建議,要積極引導優質教育、醫療等資源下鄉,提高鄉村教師、醫生待遇,提升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吸引鄉村振興人才留下來。
●做好水源地水土保持工作,確保一江清水送京津,這是歷史賦予陜南人民的歷史使命。省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李敬喜表示,漢中、安康、商洛三市牢固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嚴格落實節能減排措施,強力推進丹江流域綜合治理,使丹江出境斷面水質達到Ⅱ類標準,為推進陜南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作出了積極貢獻。
“陜南三市為南水北調作出了巨大犧牲,希望今后能把對GDP的考核轉換成生態質量標準,這樣更能增進陜南守護‘綠水青山’的堅定信心。”李敬喜表示,嚴苛的環保要求給陜南縣域經濟發展戴上了“緊箍咒”,高額的生態治理成本也讓陜南“捉襟見肘”。為此,他建議加大生態保護補償,建立均衡性轉移支付制度,深挖紅色旅游資源,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民富則國強,讓老百姓享受到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這既是縣域經濟發展的目標,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列席會議的省發改委副主任蘇園林表示,為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今年上半年,我省出臺了《2021年促進全省城鄉居民增收十條措施》,明確提出將由省發展改革委、省農業農村廳分工負責,大力發展縣域經濟。
《措施》指出,要發揮省級縣域經濟和城鎮建設試點縣示范帶動作用,深入實施縣域經濟發展和城鎮建設行動,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培育打造一批特色產業園區,推動產業增值收益更多惠及城鄉居民。鼓勵各縣因地制宜選擇首位產業,打造1—2條優勢特色產業鏈條。支持區域特色農產品就地加工轉化,打造一批特色品牌。打造25個省級示范產業化聯合體,提升產業集聚富農效應,力爭新增帶動就業效果突出、增加集體收益明顯的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00家。加快建設志丹等5個家庭農場示范縣和宜君等41個合作社高質量示范縣,力爭全省新增家庭農場5000家、農民合作社新增帶動農戶5萬戶。
“我們將努力把工作做實做細,千方百計確保百姓受益,讓城鄉居民的‘錢袋子’鼓起來。”蘇園林表示。
各界導報記者 趙婧
推動高質量發展 共享高品質生活
“完善工資制度,建立健全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的收入增長機制”“要達到高品質生活,必須實現高質量發展。”……9月29日,在省政協十二屆十九次常委會議分組討論會上,參會委員圍繞“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創造高品質生活”議題積極建言獻策。
●“收入是高品質生活的基礎,也是保障高品質生活的基本條件。”省政協常委、省婦聯副主席常雅玲表示,當前大部分城鄉居民的收入來源于工資,但經濟社會發展程度與工資收入并不匹配,直接影響了高品質生活的創造。
她建議,應不斷完善工資制度,建立健全與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相匹配的收入增長長效機制,調整收入分配格局,讓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速度相匹配,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隨著一項項改革舉措的落地,我省民生改善繼續邁出實質性步伐。但與城鎮相比,“鄉村高品質生活更需要重視和關注”。省政協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張寧崗表示,目前農村高品質生活還存在很多問題,收入只是其中之一,鄉村人居環境改善也是重要影響因素。
張寧崗用“廁所革命”舉例說,廁改后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有了明顯提高,但部分鄉村仍舊使用旱廁,究其原因,是缺乏相關政策支持、衛生廁所使用效能不高以及缺乏廁改的技術指導。
張寧崗表示,“廁所革命”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務質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創造高品質生活的重要抓手,建議我省持續發力,扎實推進“廁所革命”升級改造,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群眾創造實實在在的高品質生活。
●省政協常委、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理事長毛亞社說:“現在廣大農村人才流失、村莊空心化和老齡化嚴重,農村離婚率逐年攀升,也對鄉村高品質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
●“要創造高品質生活,必須實現高質量發展。”聽完大家的發言,省政協委員、西安通飛航空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輝說,高品質生活與高質量發展緊密聯系,高質量發展是前提,高品質生活是發展的結果,推動高質量發展是創造高品質生活的必要條件。只有大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才能創造高品質生活。
各界導報實習記者 白瑤
深化改革 打好助農增收組合拳
“深化農業農村改革,通過城市經濟‘反哺’,助推農村產業發展”“通過釋放政策紅利,切實增加農村居民產業收入”……9月29日,在省政協十二屆十九次常委會議分組討論會上,參會委員圍繞如何提高鄉村居民收入積極建言獻策。
●“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村居民收入,大力發展特色生態農業,強化經濟增長渠道。”省政協副秘書長、民盟陜西省委會專職副主委富君表示,目前我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徘徊在全國后位,且差距呈逐年拉大趨勢,所以要下決心、下力氣促進我省農村居民持續增收。
富君建議,要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學習借鑒南方省市發展農村經濟的經驗,支持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民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社會資本下鄉,與農村集體、農民群
眾合作開發閑置土地、房屋資源,讓城市經濟“反哺”農村產業發展。要大力推進特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把產業鏈主體留在縣域,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在農村居民收入增加較慢的情況下,減少農村居民支出,就是一種反向增收。”省政協委員、省氣象臺原首席預報員侯建忠認為,應降低農村居民買房、建房、租房的壓力,通過政策紅利釋放,減少農村居民在住房方面的支出;另外,還要完善有關農村土地流轉的法律法規和具體政策,加快農村土地流轉速度,搞活宅基地經濟。通過“一減一增”,切實提高農村居民收入。
●“在外務工是眾多農民為數不多可選擇的收入方式。”省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沈濤認為,收入結構單一也是導致我省農村居民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只有優化農民收入結構,才能實現農民收入的多元化,才能讓廣大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日子富起來。
為此,沈濤建議,政府要加大對返鄉人才創業的支持力度,提高農民創業的積極性,提升農民創業能力。要邀請行業領域專家對農民開展職業培訓,培養職業農民。要盤活農業基礎經濟,發揮農民在小經濟體中的優勢,助力鄉村居民持續增收。
各界導報實習記者 閆智 韓抒恩
發展文化產業 創造品質生活
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對于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提升國民經濟水平具有重要意義。9月29日,在省政協十二屆十九次常委會議分組討論會上,與會委員聚焦文化產業發展踴躍發言。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促進文化事業大繁榮,既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動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省政協常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高山認為,文化產業是具有先導性、戰略性和支柱性的新興朝陽產業,發展文化產業可以為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增長動力,也能為創造高品質生活注入新動能。
如何依托陜西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高山表示,陜西作為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文化資源、農耕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開發潛力巨大,要在內容生產上下大功夫,以內容創新提升文化含量,對陜西文化資源進行再挖掘、再豐富、再提升,努力打造更多具有時代特征和陜西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進而被更多受眾關注和消費。
●省政協常委、陜西江林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占林說,文旅融合是城市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但目前文旅融合程度不深的問題較為顯著,陜西要深化文旅產業合作,必須將地方特色文化元素與標桿旅游載體相結合,逐步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旅產品品牌,不斷加強文旅產品的技術更新,增加面向智慧旅游的設計和應用。
●“文創產業要‘新意點綴’,更要‘科技加持’。”省政協常委、榆林市人大常委會一級巡視員麻寶玉表示,文化與其他領域的跨界融合已成為文化產業最鮮明的特點,文創產業要與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深度融合,最終實現“文化+科技”的全面融合發展。要通過“互聯網+”,使傳統文化“活”起來,變得更加大眾化和生活化。
●“文化發展的核心是人才引領。”列席會議的省廣播電視局一級巡視員陸柯侖認為,要立足陜西文化資源優勢,完善人才流動、引進制度,加快培養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人才隊伍,尤其是要重點加強文學創作、影視劇本方面人才的培育。
各界導報實習記者 劉凡銆
以產業興旺助推鄉村振興
“有年輕人的地方就有希望,建議出臺更多利好政策留住年輕人創新創業”……9月29日,在省政協十二屆十九次常委會議分組討論中,圍繞“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創造高品質生活”議題,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
●集約化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發展方向,關注陜西現代農業發展始終是省政協常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劉勇履職的聚焦點。
劉勇認為,影響經濟發展的一是科技,二是企業家。有年輕人的地方就有希望,建議出臺更多利好政策,把年輕人留在農村創新創業,助力鄉村振興。要大力發展農業產業,通過走集約化發展道路實現農業現代化。對于投資農業的企業,政府要在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通過產業帶動群眾增收。
●產業興、農民富、鄉村美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只有產業振興,才能增強鄉村的吸引力,增加農民收入。省政協常委、陜西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教授雷秀娟對此深有感觸。
“最近一次深入農村調研,讓我們對農村有了新的認識,農村變化之大確實讓人高興。但農村仍存在人才短缺和技術困乏等問題,制約了農民收入的提高。”雷秀娟認為,只有以產業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才會吸引更多年輕人留在農村。
雷秀娟建議,要依托當地自然資源稟賦,借助資源、環境和政策優勢,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幫助農民致富,提高收入。同時,要建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優化農技推廣人才隊伍,解決農村技術人才困乏問題。
●“我省的工資水平處于全國較低水平,因此積極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對于創造高品質生活意義重大。”省政協常委、西安嘉信美地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錢嘉建議,政府要加大技能人才培訓力度,并對用工進行補貼,利用有效手段激勵發展,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
●省政協常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王昊文建議,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充分發揮生態優勢,減少礦產開發,多爭取國家轉移支付,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用生態效益換取經濟效益。
各界導報記者 李彥伶
(攝影:各界導報記者 杜靜波)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