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工業節能條例》——
鼓勵企業開展節能技術創新改造
實現“用管存”一條鏈管理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和能源消耗的主要領域,《條例》的制定對企業能源利用狀況進行有效服務和監督,有利于推動我市工業領域合理用能和節約用能。
要切實降低能耗、提高用能效率,工業企業必須加強對用能設備的管理,防止因設備老化等原因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損耗。《條例》規定“工業企業應加強用能設備管理,定期進行檢修及維護保養,提高設備運行效率。安裝、改造、維修主要用能設備的,應保留相關節能技術資料并建立檔案”,對用能設備實現使用、維護、存檔一條鏈管理。
重點用能工業企業應建立能源管理體系
節能降耗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例》規定“本市對重點用能工業企業實行名錄管理”,同時要求“重點用能工業企業應按照工業節能目標及要求,制定年度節能計劃,建立節能工作目標責任制。”在強化企業能源管理體系建設方面,《條例》規定“重點用能工業企業應建立能源管理體系,通過節能監測、內部審核、節能技術改造等措施,實現能源利用全過程管理。”同時要求“鼓勵重點用能工業企業開展能源審計,根據審計結果制定節能技術改造方案,對節能改造項目的實施情況進行跟蹤、落實”。
技術創新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企業發展質量的動力。《條例》規定“鼓勵工業企業開展工業節能技術創新改造,支持節能產品、設備和生產工藝的研究開發,促進節能技術成果轉化。鼓勵運用合同能源管理、綜合能源服務等節能新機制,進行節能技術改造和升級。”
規范節能監察行為 提升節能監察效能
節能監察是監督工業企業節能的重要方式,《條例》明確了節能監察機構的職責,對節能監察的程序、監察人員資格、被監察單位申請對處理意見的復核等進行了規定,同時要求“工業節能監察原則上不得在同一年度內對同一被監察單位的同一事項重復監察。實施工業節能監察,不得干擾被監察單位正常生產經營活動。保守在工業節能監察工作中知悉的技術秘密和商業秘密”。
《條例》還要求充分利用技術手段,提高監察工作科學化、專業化水平,規定“市節能監察機構應加強工業節能監察信息化建設,建立工業節能監察監管平臺,增強預警分析能力,提升節能監察效能。”“實施節能監察可聘請第三方機構或專家提供技術支持”。
《西安市灞河重點區域風貌管控條例》——
濕地和規劃公園綠地不得改變用地性質
11日,市人大常委會發布了《西安市灞河重點區域風貌管控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將于3月1日起施行。《條例》的公布實施,將使灞河重點區域特色風貌得到有效管控,助推該區域實現高質量發展。
清晰劃定管控范圍
《條例》明確了灞河重點區域風貌的管控范圍和管理體制,對風貌格局以及建筑高度、建筑形態、建筑色彩、公共空間、綠地保護等方面作了具體規定。
《條例》規定的管控范圍包括沿灞河的西安奧體中心、西安國際會展中心和西安國際會議中心片區及周邊相關區域的陸地和水域部分。《條例》第三條通過路名串聯列舉的方式,將灞河重點區域范圍進行明確的劃定。同時,對西安奧體中心、西安國際會展中心、西安國際會議中心各片區界定了具體范圍。關于水域的管控,主要是在遵守水法、環境保護法、河道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還要遵守條例風貌管理的要求,與區域環境協調一致。
抓好風貌管控頂層設計
《條例》規定:市資源規劃主管部門應加強對灞河重點區域風貌整體性、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和管控,突出公共利益需求,對用地性質、開發強度及平面布局、天際輪廓線、建筑高度、建筑形態、建筑體量、建筑色彩等作出明確規范。
對各個片區的風貌格局也作了差異化規定,即灞河沿線形成錯落起伏、疏密有致的濱河景觀;西安奧體中心片區形成層次分明、梯度遞減的現代風貌軸;西安國際會展中心片區形成軸線對稱、古今輝映的建筑風貌區;西安國際會議中心片區形成園林、水景與建筑相融合的園林景觀。
強化管控要求 確保目標落實
針對土地出讓、劃撥程序的不同,對風貌管控要求納入規劃條件的情況作了區分,《條例》規定:灞河重點區域內以出讓方式提供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前,資源規劃主管部門應將風貌管控要求納入規劃條件,作為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的組成部分。灞河重點區域內以劃撥方式提供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土地劃撥前,資源規劃主管部門應明確風貌管控要求。同時,對確需調整風貌管控要求的,規定了嚴格的程序,防止變動的隨意性。
管控內容具體明確 操作性強
《條例》對風貌核心要素提出通用管理要求,并確定了具體指標。例如,第八條規定的西安奧體中心片區內的建筑高度不得超過170米,灞河東岸沿東西向軸線兩側的建筑高度由西向東梯度遞減。第九條規定的灞河重點區域內濕地和規劃的公園綠地,不得改變用地性質,不得減少用地規模。第十一條規定的同一地塊內高層建筑臨河界面的面寬之和不得超過所在地塊臨河一側長度的40%。第十二條規定的灞河重點區域內高層建筑應錯落設計,相鄰等高的高層建筑不得超過三棟等。(記者 拓玲)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