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李榮
“大家排好隊,過馬路注意安全”“家長不要在隊伍中接孩子,請到指定地點接”……4月6日下午6時許,在西安市灞橋區東城第三小學門口,3名身穿藍色馬甲、佩戴紅袖章的志愿者大媽正搖著手中小旗,護送學生們過馬路。
提起校門口的志愿者大媽,家長們贊不絕口。學生家長張梅說,雖然下午放學有老師和交警在維持秩序,但力量有限,自從學校門口多了志愿者大媽,孩子放學過馬路更安全了。
接過張梅的話頭,學生家長孟慶紅說:“這都多虧了楊愛麗委員工作室,又替咱家長辦了一件大實事!”
孟慶紅口中的楊愛麗委員工作室,就在學校東側20米處。工作室自2018年12月成立以來,已成為群眾反映問題的民情窗口。
記者走進楊愛麗委員工作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黃底紅字的“委員工作室定位”——學習交流的園地、聯系群眾的橋梁、社情民意的窗口、協商民主的渠道、匯智聚力的平臺。
作為工作室負責人,灞橋區政協委員楊愛麗說,身為政協委員,就要充分發揮界別代表作用,深入基層傾聽群眾心聲,自覺做到“民有所需,我有所呼;民有所需,我有所為”。
活躍在東城第三小學門口的志愿者,就是楊愛麗委員工作室踐行群眾路線的生動縮影。
今年春季開學,有家長向楊愛麗反映學校門口交通混亂,接送孩子存在安全隱患。楊愛麗把這件事放在了心上。她尋思,學校周邊有很多退休職工,能不能發動群眾力量去做好交通疏導。
楊愛麗把想法告訴了身邊一些退休大媽,大家紛紛表示要加入志愿者隊伍。
“大家都是紡織廠退休職工,被群眾親切地稱為‘紡織大媽’。”楊愛麗介紹說,現在每天下午5點半至6點半,都會有3名志愿者大媽出現在學校門口,護送學生們過馬路。
因服務熱心細致,“紡織大媽”贏得了學校和轄區交警部門的信任。灞橋交警還專門對這些志愿者進行了交通安全培訓,現在志愿者隊伍已發展到60多人。
“我們參與志愿活動,完全是信得過楊愛麗委員工作室。”志愿者大媽張阿姨說。
人民政協為人民。三年多來,楊愛麗委員工作室始終把服務群眾作為履職出發點和落腳點,對群眾反映的問題不推不拒,深受群眾愛戴。
幫助解決六棉社區群眾看病難問題,為老舊小區改造配備消防器材,向孤寡老人送溫暖……翻開楊愛麗委員工作室活動記錄本,一樁樁為民服務實事,折射出濃濃的為民情懷。
“做不了大事做小事,做不了小事做自己。”楊愛麗說,“委員工作室就是聯系群眾的橋梁、反映社情民意的窗口,作為政協委員就要用心用情做好聯系群眾工作,讓群眾真切感受到政協組織和委員就在自己身邊。”
群眾有所呼,委員有所應。據了解,自工作室成立以來,已接待群眾上千人,解決了80余件群眾反映的實際問題。此外,委員們通過和群眾面對面交流、零距離溝通,還催生了9件提案、3份調研報告,在“雙走進”實踐中收獲了實實在在的建言成果。
“楊大姐和她的志愿者隊伍在疫情里可幫了我們大忙,街坊鄰居都知道,這一片有個為大家服務的‘楊愛麗委員工作室’。”說起楊愛麗委員工作室,社區群眾豎起了大拇指。
疫情期間,在社區統一安排下,楊愛麗委員工作室積極聯系政協委員和熱心群眾,組成“楊愛麗委員工作室志愿服務隊”,通過電話、微信及時了解群眾生活需求,為一些老年人和行動不便者送去蔬菜、藥品,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
三年多來,楊愛麗委員工作室緊扣職能定位,持續開展委員宣講、特色活動、“微協商”、提建議、辦實事“五個一”履職實踐活動,成為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與基層社會治理有機融合的新樣板。2021年4月,楊愛麗委員工作室榮獲省政協優秀委員工作室特別獎;同年7月,榮獲“全國優秀委員工作室(站)”榮譽稱號。
自2018年開始探索創建委員工作室,截至目前,灞橋區政協共掛牌成立了以委員姓名命名的23個協委員工作室,并形成了規范化、制度化的工作流程。
延伸政協工作觸角,拓寬委員履職平臺,灞橋區政協讓政協協商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設想,如今已成為現實,架起了一座座“連心橋”。
現在一得空,楊愛麗還是習慣性地到社區轉轉,聽聽群眾的心里話,收集收集社情民意信息。接地氣,已成為她的履職常態。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