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忠富
打鐵、補鞋、修車、釀酒、裁縫、繡花、做豆腐……一個個這樣的人,恬淡地生活在他們的方寸世界里,愿意把時間花費在手藝活上
磨刀人住在鄉村或城郊接合部,每天早出晚歸,騎著自行車,在城市里流浪。磨一把菜刀兩三塊錢,每天四五十把刀具磨下來,也足以維持一家人的簡單生活。在小區里擺開了攤子,只要有一個主顧上門,生意很快就會接踵而至。像磨刀人這樣活躍在城鄉的手藝人還有很多,譬如打鐵、補鞋、修車、釀酒、裁縫、繡花、做豆腐……一個個這樣的人,恬淡地生活在他們的方寸世界里,愿意把時間花費在手藝活上。對于磨刀等手藝人而言,手藝既是一種謀生手段,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作家趙勤認為,手藝人制作的日常用品正在快速地被工業化大生產所取代。因此,手藝人的個人際遇在時代潮流裹挾下,也許更敏感、更脆弱。
近年來,趙勤一直都在各地尋訪手藝人。除了關注傳承、步驟、難度、材料等手藝本身,趙勤還知道了手藝人的困惑、開心、難過以及種種復雜的人生滋味。趙勤最新出版的《這不是手藝,這是生活》一書,與時下常見的各種“手藝”類圖書不同,手藝的細節和制作過程不是本書敘述的重點,作者更多著墨于記錄傳統手藝人在當下社會中的個體生存境況,展現手藝人在傳統與現代之間何去何從的迷茫與思考,具有“民間史”的性質。本書收錄了《安順的回家路》等18篇講述釀酒、竹編、編織、泥塑、美甲、足浴等手藝人的故事。作者指出,手藝的傳承來自一代代人的堅守,這既是謀生手段的傳家,也是民間精神故事的續寫,在當下的快節奏社會中,慢工細活的方式引發了人們的衡量與深思。
作者當然是關注手藝的,譬如《安順的回家路》中,作者談到如何辨別好酒,“先看酒的顏色,好的白酒應該是無色透明的,不帶一點雜質,晶瑩剔透;有些陳年酒顏色微黃,那也是好酒。再看酒掛杯的程度,好酒應該掛杯均勻而且長久……”這對于讀者增進對傳統白酒質量優劣的了解是大有裨益的。在《出逃的鞋匠》中,作者對女鞋匠張桂梅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不吝筆墨,進行了大面積的鋪陳,“修鞋時,她的眼神不離開手里的鞋。鞋子修好,她會認真地檢查一遍,看看鞋里鞋外,探摸各處是否有影響穿用的缺陷,然后會用絨布仔細擦拭一遍,打上鞋油,擦得锃亮,遞給客人的時候宛如新的一樣”。一代代手藝人之所以能在社會上立足,就在于像張桂梅這樣用手藝贏得了社會大眾的信任。
相對于手藝而言,作者更關注手藝人成長背后的故事,從而反映社會的變遷。譬如在《出逃的鞋匠》中,作者談到張桂梅之所以會出逃,是因為她不甘于成為家鄉買賣婚姻的受害者。從悲慘的過往中出逃以后,張桂梅在東莞從流水線工廠出來,利用修鞋獲得經濟獨立,最終收獲了真正的愛情。張桂梅說:“至于別人怎么看我,有什么關系呢?我靠手藝掙錢吃飯,我過我的日子,和別人有什么相干呢?”她的安穩日子正是如今手藝人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盡管其曾經有著或光鮮或窘迫的過往,但只要把手藝做到極致,自然會在社會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