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1年12月31日
全省共有黨員2970496名
其中正式黨員2839726名
預備黨員130770名
全省共有黨的基層組織
130751個
其中基層黨委6383個
黨總支7107個
黨支部117261個
全省329個城市街道
990個鄉鎮
16854個行政村
3253個社區
全部建立了黨組織
5年來
全省累計選派
2萬余名第一書記
到貧困村駐村幫扶
扶持發展集體經濟重點村
2900余個
黨組織和黨員“雙報到”
全省約60萬名
黨員志愿者常態化參與
社區治理服務
推進40個
紅色美麗村莊試點建設
開展“千村示范、萬村達標”活動
創建省級示范村908個
宜川縣云巖鎮辛戶村民居。
當越來越多人享受手機收付款的便捷時,宜川縣云巖鎮辛戶村家家戶戶卻統一通過銀行辦理業務。
為什么呀?
“因為大家的‘蘋果生意’越做越大,手機收付款已滿足不了要求了。”村黨支部書記張延剛笑著說。
2020年,辛戶村蘋果收入創歷史新高:全村102戶,每戶收入從十幾萬元到五六十萬元不等。
從種不種蘋果,到要不要剪枝、要不要砍樹,在群眾的質疑聲中,張延剛一路精準決策,帶領群眾科學種植,讓原本每畝收入不足200元的土地身價倍增。
10月16日,辛戶村1700畝掛果果園進入采摘季。果園里,村民忙著采摘,客商絡繹不絕,車輛往來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張延剛算了一筆賬:今年全村300萬公斤商品果,銷售額2000多萬元,村民純收入達1500萬元以上。
今年,辛戶村人均收入預計達5萬元。
辛戶村果園近景。
“蘋果能當飯吃嗎”
——種蘋果后,全村人均年收入超過5000元
“在縣里工程隊干得好好的,怎么要回村?”1989年,20歲的張延剛年收入一兩萬元,他的回村決定讓親戚朋友很不解。
“村子再窮,那是我的根。”張延剛說。當年辛戶村換屆選舉,張延剛被群眾推選為村委會主任。上任后,張延剛為群眾辦成3件大事,解決了吃水、照明和修路問題。
勤勞的農民辛苦耕耘,卻始終難以擺脫貧困:全村耕地畝均收入不足200元。
“你們那兒海拔高、光照足、土壤肥沃、晝夜溫差大,是蘋果的最佳優生區!”1992年春天,張延剛與村委會成員外出考察,農業專家紛紛建議。
“種蘋果!”經過深入研判,村委會作出決定。
“蘋果能當飯吃嗎?”許多人質疑。
入戶做工作,承諾村里提供服務,組織村民外出看果園……“賣不上錢,我負責!”張延剛立下“軍令狀”。
很快,辛戶村兩委班子帶領村民栽下200畝蘋果樹苗,并承諾10年免交土地承包費。
1998年,敢于先試的18戶村民嘗到了種蘋果的甜頭:一畝地收入2000元,是種糧收益的10倍。巨大的收益,點燃了辛戶村人種蘋果的熱情。
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啟動退耕還林工作,在延安提出“退耕還林、封山綠化、個體承包、以糧代賑”的十六字方針。退耕還林為辛戶村發展蘋果產業帶來了新機遇。
在政府的指導下,辛戶村調整產業結構,在山峁溝岔間平整土地1700多畝,并全部改造成蘋果園。辛戶村人開始在這場由黃到綠的巨大轉變中摸索致富路。果樹一天天長大、結果,群眾收獲了豐收的喜悅,張延剛收獲了群眾的信任。
2005年,張延剛當選辛戶村黨支部書記。辛戶村當年人均收入超過5000元。
張延剛展示辛戶村蘋果。
“砍掉果樹收入會減少嗎”
——從56株減到28株,再到14株,每畝果園平均收入逾3萬元
怎樣種出好蘋果,是張延剛每天都在琢磨的事。
機會來了。2005年,張延剛跟隨省果業局到日本學習蘋果種植技術,他感受到科學種植的魅力,更堅定了開展“果樹革命”的信心。
剪枝!回到村里,張延剛果斷作出決定。
“果樹好不容易枝繁葉茂了,要剪枝,這是什么道理!”村里人琢磨不透。“修剪果枝后,可以培養樹形,產好果子,蘋果能賣上價。”張延剛耐心勸導大家。
憑著對張延剛的信任,群眾還是愿意試一試。
剪枝后,2007年,辛戶村的蘋果不僅個兒大、品質好,產量還提高了50%,價格翻了一倍。村民心里樂開了花。
間伐!第二年,張延剛又提出將果園“密改稀”。“砍掉果樹收入會減少嗎?”盡管心存疑慮,但群眾仍然將每畝果樹從56株減到28株,再到14株。最終的結果打消了大家的疑慮:優果率由間伐前的60%提高到92%,樹齡也可從25年延長到50年。
種草、滴水灌溉、施農家肥、果畜結合……張延剛帶領村民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加果園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果園小氣候,為蘋果生長創造最佳環境。
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個戰斗堡壘。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為辛戶村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強的保證。
注冊“云辛”品牌,興建氣調庫,建果筐廠,成立云辛果業專業合作社,由村合作社統一定價、抱團銷售……辛戶村蘋果產業邁出高質量發展的步伐。
2013年,辛戶村每畝果園平均收入超過3萬元,人均收入突破4萬元,收入最多的農戶人均超過10萬元。
看到了希望,多年前外出打工的村民紛紛“歸巢”。
辛戶村村民采摘蘋果。 本版照片均由記者 劉楓攝
“蘋果還能種多久”
——50年后,還要向蘋果要效益
綠樹掩映下,紅頂白墻的辛戶村民居格外醒目。多年來,辛戶村人依靠辛勤勞動,家家戶戶蓋新房、買汽車,過上了小康生活。
一路走來,村民們深深體會到科學種植、科學管理的重要性,更感謝張延剛總是帶領大家先行一步。
從開始不愿意種,到家家戶戶齊上陣,蘋果產業已成為辛戶村的支柱產業。
“蘋果還能種多久,再過幾年會不會減產?”“繼續種老品種,還是換新品種?”一些村民擔心蘋果的紅利吃不了多久。
農村黨支部和黨員,直接面對著廣大農民群眾,就是要解決群眾最迫切、最現實的問題。
經過多方考察、調研,2015年,張延剛和村干部帶領村民挖掉500畝老化果樹,全部換上新品種,并實現機械化操作和標準化管理。
“最早種的品種,現在每斤賣3元多;試種的新品種,每斤最高能賣8元。”10月16日,張延剛規劃未來3年到5年,全村果園完成更新換代,實現效益最大化。
打品牌,闖市場,線上線下忙銷售。如今的辛戶村,已形成“企業+合作社+基地+果農”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今年10月中旬以來,每天有5000箱蘋果從辛戶村“飛”出山外。
“起早貪黑忙上一個月,蘋果銷售就基本結束了。”張延剛告訴記者,緊接著,大伙兒就要清園、修枝、追肥,為明年的豐收做準備。
成績是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張延剛說,辛戶村種了30年蘋果,50年后,還要向蘋果要效益,讓高質量蘋果帶來高品質生活……(記者齊小英 劉楓)
記者手記:共同奮斗 共同富裕
一個什么樣的人,可以得到全村人的信任?
33年前,張延剛放棄年收入一兩萬元的好差事,毅然決定回村。他的理由很簡單:不能看著鄉親們窮。
他甘愿自掏腰包,帶領群眾投工投勞,解決了村上吃水、照明和修路問題;他面對群眾質疑、猶豫,想方設法幫助家家戶戶栽上蘋果;他不怕群眾抱怨,動員村里人給果樹剪枝、間伐;他不滿足于現有的收益,整天琢磨著如何讓果園效益最大化。
事實證明,在一次次關系全村的重大決策面前,張延剛總是能聽取專家的意見,結合當地實際,以前瞻性的眼光、精準的判斷,帶領大家先行一步,讓辛戶村的蘋果品質、蘋果價格一路領先。
一個人,可以影響一個村,富裕一個村。一個基層黨組織,可以決定一個村莊的命運,團結帶領廣大群眾在幸福的道路上奔跑。
蘋果樹是村民的飯碗,張延剛從不敢懈怠。作為一名基層黨組織帶頭人,就是要帶強一支隊伍,真心為民,想群眾所想,干群眾所盼,善于學習,勇于創新,拿出全力戰勝各種困難的信心、勇氣和智慧,帶領群眾一起拼、一起干、一起富。
新時代新征程,呼喚千千萬萬個像張延剛這樣的好干部、好帶頭人、“土”專家,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共同富裕。(齊小英 劉楓)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