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群眾的獲得感和體驗度出發,我省廣大黨員干部以過硬作風回應群眾關切:優化經辦流程,城鄉低保、特困供養和臨時救助申請,殘疾人兩項補貼申報等實現全程網辦,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奔波;變“被動服務”為“主動出擊”,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為群眾解決操心事、煩心事。
陜西開展作風建設專項行動以來,各地各級黨員干部堅持把作風建設融入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全過程、各環節,以作風促作為、以實干促實效,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群眾的急難愁盼。
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奔波
53歲的郭志重是宜川縣丹州街道高灣村人。2019年,他因治療癌癥花費了50多萬元,他家于2021年被納入低保戶。今年3月,因癌細胞擴散,他需要定期放療,高昂的治療費用讓這個早已入不敷出的家庭雪上加霜。今年8月,郭志重來到宜川縣金融救助中心求助,經多部門綜合研判,他最終申請到醫療救助、臨時救助以及紅十字會人道救助共計8300余元。有了民政的低保和各種救助,一年7萬多元的治療費用,他個人只需支付2.6萬元,極大地減輕了他的經濟負擔。
對郭志重的“一站式”救助緣于宜川縣融救助中心推出的多部門聯動辦理業務的新模式。宜川縣救助中心于今年6月正式運營,統籌了有社會救助職能的17個部門單位的救助項目,形成了一個窗口受理、多部門聯動辦結的“大民政”社會救助工作新格局。
“以前,困難群眾申請救助需要跑到各個救助部門。自宜川縣金融救助中心成立以來,群眾就在我們這個大廳辦理救助業務。一個窗口申請,多部門聯動,‘一站式’辦結,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宜川縣融救助中心工作人員蘭菲說,9月16日,宜川縣融救助信息系統上線運行后,困難群眾可以通過手機自助申請救助,拍照上傳申請資料,實現“掌上辦”“指尖辦”,讓群眾求助更加便捷。
從群眾的獲得感和體驗度出發,我省優化經辦流程,城鄉低保、特困供養和臨時救助申請,殘疾人兩項補貼申報等實現全程網辦,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奔波。
“足不出戶就能辦理業務,真方便!”
“再也不用拿著材料東奔西跑了,一窗辦結,省時省力!”
……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我省廣大黨員干部始終保持敢闖敢試的勇氣、改革創新的膽氣,積極探索創新社會救助體制機制,以務實作風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用“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滿意指數”。
關愛困難群眾,確保不漏一戶一人
“多虧了國家的好干部,我在福利院每頓都能吃上熱乎飯,還有人定期為我做護理,我終于不用再過漂泊不定的日子了。”11月20日,西安市碑林區特困人員牛自強(化名)說。今年66歲的牛自強在碑林區柏樹林街道端履門社區生活,沒有親人,沒有勞動能力,身患多種疾病且居無定所。今年7月底,端履門社區副主任申劼在日常摸排中,了解到牛自強的情況后,立即將其納入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范圍,并勸說其入住養老機構,但被牛自強以“不自由”“不習慣”等理由拒絕。8月初,因牛自強突發腦梗,端履門社區工作人員緊急將其送往醫院救治。住院期間,柏樹林街道辦上報碑林區民政局后,及時對其進行了臨時救助,并委托專業陪護在其住院期間24小時陪護照料。牛自強出院后,終于同意入住灞橋區社會福利院。
“對于這樣的困難群眾,我們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把黨的救助政策用足用好,讓他們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愛。”碑林區民政局社會救助科負責人常曉華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撲下身子干實事、謀實招、求實效。基層黨員干部更應該站在群眾角度,厚植為民情懷,為切實增強群眾的獲得感而不懈努力。
像牛自強這樣被主動發現的救助對象并非個例。我省各地各級黨員干部通過數據比對、政策宣傳、摸底排查等方式,集中排查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等“六類重點對象”,確保及時將符合條件人員納入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和臨時救助范圍,對教育、醫療、住房、就業方面存在困難的人員,轉介相關部門依規納入相應救助范圍,確保不漏一戶一人。
心中有人民,腳下有力量。我省廣大黨員干部以過硬作風回應群眾關切,變“被動服務”為“主動出擊”,變“人找政策”為“政策找人”,為群眾解決了一批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群眾的獲得感顯著增強。
讓群眾享有更有溫度的民政服務
“小雪”節氣過后,天氣愈加寒冷。如何讓流浪乞討人員安全溫暖過冬,是掛在民政人心頭的一件大事。渭南市救助管理站在制定“寒冬送溫暖”專項救助行動方案時,專門增加了“極端天氣”流浪乞討人員和臨時遇困人員救助工作應急預案。
“我們每天走街串巷,橋梁涵洞、在建工地、廢棄廠房……哪里偏僻就往哪鉆,面對的都是流浪乞討人員和身陷困境的人員。這些人員流動性大、自身防護能力較弱,更需要我們及時伸出援手。”渭南市救助管理站站長吳超說,今年,面對嚴寒天氣和疫情防控的雙重挑戰,我們采取了“白+黑”“5+2”巡查模式,并主動配合公安、城市管理等部門優化簡化流程,在市區內形成“30分鐘救助圈”,確保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和臨時遇困人員能夠及時得到救助服務。
時時放心不下,常常記掛于心。我省民政干部帶著感情走訪基層,全面深入細致地了解實際情況,發現問題,精準施策,辦實事、解難題。
對受疫情、災情影響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困難的城鄉居民,各級民政部門及時調整、密集出臺社會救助政策措施,適度擴大最低生活保障和臨時救助覆蓋范圍,向生活困難未參保失業人員發放一次性臨時救助金;對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的非本地戶籍人員,由急難發生地及時實施臨時救助;加強探視照料服務,對被隔離收治對象家中需要監護或照料的老年人、殘疾人、兒童等特殊群體,及時安排人員提供照料幫扶,讓群眾享有更有溫度的民政服務。
“我們加強了對重點工作任務的監督指導,對工作進展緩慢、成效不明顯的,通過開展實地督導幫助解決存在問題。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走過場’‘無用功’等現象,持續推進作風建設向常態化長效化轉變。”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衛華說。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我省廣大黨員干部用腳步丈量民情,用政策排憂解難,用行動溫暖民心,千方百計幫助困難群眾排憂解難,用優良作風全力答好新時代“民生答卷”。(記者 楊小玲)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