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秦腔歷史劇《昭君行》劇照 記者 尚洪濤 攝
“朔漠秋高駿馬肥,琵琶一曲塞云追。長安北望年年翠,知是橘香出秭歸……”3月24日晚,在《塞云追》的動人唱腔中,由百年劇社易俗社創排演出的新編秦腔歷史劇《昭君行》在西安易俗大劇院正式公演亮相,舞臺之上,以情帶聲的唱腔演繹、唯美創新的舞美設計、跌宕起伏的劇情故事,演繹著“一個漢家女人的心靈‘游牧史’,一曲漢匈兩族的和合‘兄弟情’”,贏得觀眾的陣陣喝彩。
《昭君行》是陜西重大文化精品扶持項目、陜西省大型舞臺藝術創作項目,同時,還入選文化和旅游部“新時代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該劇在西安演出后,將于4月中旬亮相北京參加展演,在首都舞臺唱響這曲民族和合的秦腔史詩。
藝術與時代共振 讓老故事煥發新光彩
歲月長河中,“昭君出塞”的故事在中華大地膾炙人口,“昭君題材”的各類藝術作品層出不窮。作為一部迥異既往而守正創新的作品,秦腔《昭君行》熔鑄了凝重的歷史感、精深的文學感和跨地域的文化感,將漢樂府與《楚辭》《詩經》《匈奴歌》,以及漢匈民族民俗、禮樂文化等化用其中,以典雅清健的文學性與戲劇性、思想性相編織。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該劇擺脫并超越了一般“和親”題材的局囿、人生履歷的堆砌、爾虞我詐的權謀、小兒小女的情調、顧影自憐的苦情,將要義提升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意識主線,歌頌民族團結,追求中華美學、當代觀念和人類價值。
舞臺上,通過演員入戲精準的表演,全劇以創新的切入視角講述王昭君之美、善的動人情懷與高貴品格,以慷慨豪放的秦腔藝術與健朗典雅的“漢風”氣派相得益彰。
“可以說,這部劇是‘昭君’題材創作的新發現、新塑造、新開拓,是一曲民族和合、悲憫與愛的秦腔史詩。在守正創新中,繼承秦腔傳統,繼承百年易俗社的獨特藝術個性,用原汁原味的唱腔,渾厚深沉且富有現代審美的舞臺樣貌,書寫新時代大秦之腔的新氣質,賦予傳統戲曲創新發展的當代精神寫照,增強中華文化傳承傳播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劇中王昭君的扮演者、西安易俗社社長惠敏莉表示。
用真情譜寫家國情懷 守傳統出新意
“我本漢家女,遠渡單于庭。相去萬余里,行行復行行……”隨著傳奇故事在舞臺上的徐徐展開,王昭君堅毅不屈的品格、勇擔使命的決心、不負囑托的忠誠、情深意切的堅守,讓在場觀眾為之動容。
同時,劇中細節豐富,時空自由,意境閎深,追求戲曲詩劇、心理詩劇的藝術特色同樣深深吸引了觀眾:每一幕戲,都主要分為兩場戲,或動靜對比、或明暗映照、或遠近參差、或虛實相生,將中華傳統寫意空靈的美學韻致與現代直擊人心的敘事張力相結合。
在戲曲舞臺之上,新編歷史劇素來對創作者頗具挑戰——既要堅守傳統,讓老戲迷說好,又要推陳出新,贏得年輕觀眾的心。正如該劇編劇劉恩平此前所說:“首要是還原歷史的真實,才能做到今日藝術現場的真實。所謂‘守正創新’,藝術的加工再創作才能有的放矢。”
記者從創作團隊了解到,《昭君行》從策劃到創作、從排練到演出歷時兩年多完成。它集合編劇劉恩平、導演楊君、作曲黨紅巖等強大主創陣容,匯聚惠敏莉、李小雄、屈鵬、李東峰、高二強等眾多秦腔名家。全劇在創排期間,力圖在史、詩、思的三位一體中,以大氣沉潛的樣式面貌和耐人尋味的旨趣,最終為所有觀眾呈獻出一部具有中華氣象、時代精神和現代品格的歷史題材佳作。
當晚的演出中,除了許多老戲迷,觀眾席上,還有來自西北工業大學等高校學子的年輕面龐。“我以前很少看秦腔,但這部劇真的打動了我,看進去了。劇中歷史感、現代感都非常強烈,大漠蒼涼的孤寒,王昭君千里跋涉的艱辛、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人生選擇,都讓我印象深刻。”王同學表示。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