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6日,在荷蘭舉行的國際項目管理協會(IPMA)2022年度國際卓越項目管理大獎頒獎典禮上,西安交通大學科技創新港(以下簡稱創新港)科創基地項目斬獲國際卓越項目管理大獎金獎(超大型類別)。該項目由陜西建工控股集團(以下簡稱陜建)承建。
2022年11月25日,2020—2021年度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頒獎暨行業技術創新大會在廣西南寧舉行。創新港科創基地項目獲全國建筑面積最大的魯班獎。
2021年12月6日,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公布2020—2021年度國家優質工程獎獲獎名單,創新港科創基地項目獲國家優質工程金獎。
……
自2017年3月25日開工到2019年6月12日創新港科創基地交付使用,從2019年9月7日創新港迎來首批西安交通大學師生入駐至今,創新港的熱度不減。
迄今,作為承建方的陜建因其囊括1項國際大獎、14項國家級大獎、6項國家科技成果,一次次在國內外建造領域的驚艷亮相,不僅綻放了創新港建設者的高光時刻,也打響了陜建品牌的影響力、知名度和美譽度,更折射出陜西建造邁向更高層次的軌跡。
創新港的魅力不止于此。
秦創原是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的總源頭和總平臺,其總窗口設在西咸新區。創新港是秦創原核心區域,一個影響陜西發展軌跡的科創“高地”正在這里形成,成為與城市共成長的新封面。
這是“質”的飛躍
不久前,陜建捧回的這座魯班獎自“榜單”公布之日起,就在行業內引起了“巨震”。
獲獎的創新港科創基地項目不是一個單體建筑,而是包括教學科研巨構和學生學習生活區共52個單體建筑,總建筑面積159.44萬平方米。在此之前,魯班獎的最大獲獎面積是38萬平方米。
建設之初,合同約定“將1個單體11萬平方米創成魯班獎”。但開工4個月后,在陜建集團項目創優工作動員會上,陜建掌門人張義光董事長卻將其升格為“將創新港整體創建成魯班獎”。
“初聽這個消息,幾乎所有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不可能。”時任創新港項目總經理沈蘭康回憶道,這么大體量的項目常規施工需要四年至五年,現在工期壓縮至兩年內完成,壓力已經巨大,再整體爭創更是難上加難。
新指令在管理團隊中的質疑聲、反對聲就占了絕大多數。
按說魯班獎個數在當時的陜建不是新鮮事,為什么還要爭創這個“群體魯班獎”?
“當時建筑行業已進入轉型發展關鍵期,傳統建筑技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陜建也迫切需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盡管此前企業已獲得50多個魯班獎,從數量上看不少了,但仍需在‘質’上不斷突破,推動企業快速從傳統‘建造’向現代化‘智造’升級,創新集群管理模式,拓展新的更廣闊的發展空間。”2022年12月5日,回憶當時的決策過程,張義光坦言。
陜建上下先從統一思想上積極行動起來。雖然心里還有些“底氣不足”,但干字當頭,迎難而上。
陜建迅速整合優勢資源,組建專業高效的執行團隊,拿出陜建鐵軍打硬仗能力,士氣被工地“一天一個樣”鼓舞著、高漲著:36小時搶通1.2公里的進場路、12天完成7470平方米的臨建任務、32天種植屋面5萬平方米、240天實現159萬平方米的主體封頂……創新港科創基地項目創造了太多奇跡,刷新了無數個第一。
考驗項目建設的,不僅是內部管理,還有外部協調。
52個單體工程同時交叉施工,最多時施工人數高達3萬多人。如何讓這么多人干出一種效果?
陜建把行業內眾所周知的“策劃先行、樣板引路、過程控制、一次成優”十六字方針做到了極致:先后16次組織專家團隊進行質量策劃研討,并邀請院士在內的國內知名專家現場指導,編制了《質量創優計劃》等管理方案,有效預防工程中易出現的質量問題;為保證質量,項目部合作開發了基于BIM技術的管理云平臺,針對重難點工程方案進行可視化模擬,協助方案到施工一次成優;嚴格工程過程控制,每天的早中晚餐會、每周的工作例會和各類專業協調會等,讓“小事不過夜,大事不隔天”,為集群項目統一隊形從練習“齊步走”開始提供了可借鑒的陜建方案……項目是最好的“練兵場”,當一項項細化分解的“任務單”變成“成績單”,陜建人瞄準第一、敢于爭先的底氣越來越足,并為行業內超大群體建筑建設提供了模板和經驗。
677天的甘與苦,陜建人用汗水和心血筑起一座質量的豐碑,建成了全國面積最大的魯班獎工程。精品項目背后,是1000多名管理人員和3萬多名勞務人員的辛苦付出,是5家設計院、6家監理單位、22家專業公司、135家勞務企業等參建各方的全力以赴。
讓每一個作品經得起歷史檢驗。這既是每一位陜建人心中的“魯班精神”,也是陜建人始終踐行的承諾。截至目前,陜建已捧回魯班獎“小金人”77座。
2022年11月,當榮獲國際卓越項目管理大獎金獎(超大型類別)的消息傳來,陜建上下再次沸騰。所有曾參與創新港科創基地項目建設的團隊負責人第一時間在朋友圈慶賀。
“所有付出,值了!”采訪中,許多參建者不約而同的一句話道出了“成如容易卻艱辛”的心聲。
“這是全行業首次以施工企業作為申報主體并獲金獎的項目。IPMA年度國際卓越項目管理大獎由來自70個國家的項目管理組織進行評選,除項目質量、安全、投資、進度等方面需達到國際標準外,評審團還要對項目管理團隊綜合能力、技術水平乃至項目對當地人文、環境影響等進行考察。”現任項目總經理張黨國說。
由于業主的認可和信任,陜建又順利承接了創新港二期高端人才生活基地、中國西部先進核能技術研究院等上百萬平方米的后續項目。
這是“新”的起點
彼時,60多年的磨煉已經讓陜建成為一頭快跑的“大象”:國內在建項目2400多個,其中省內1500個,幾乎涵蓋省內所有重點項目工程;省外項目遍布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在國外,陜建海外布局已遍布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
但面對取得的成績,陜建決策層依然保持冷靜的態度。
“建筑業是完全競爭性行業,大吃小、強吃弱、優吃劣是常態。已進入良性循環的陜建距離一流建造仍有差距。”張義光說,陜建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圍繞“高質量”這三個關鍵字全方位突破:一要求“高”,陜建要對標世界一流,從單一施工企業向投資建造運營綜合建筑服務商邁進、向智慧建造方式轉換、向綠色低碳方向轉向;二要求“質”,企業要通過承建高端的大項目,提升陜建的綜合建造實力,引領行業發展;三要求“量”,將創新港科創基地項目作為孵化器,培養更多高素質的人才,搶占信息化、數據化、智能化發展先機。
改革、創新始終圍繞行業高質量發展。陜建全面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
創新貫穿于施工全過程:國內規模最大的中深層無干擾地熱供熱項目、西北半干旱地區規模最大的綠化種植屋面項目、全國首個智慧5G校園、創新全生命周期BIM技術信息管理與應用、首創“中深層地熱清潔能源供熱系統關鍵技術”、研發“西北關中地區海綿城市建設創新技術”、建成西北最大的屋面植物群落及海綿城市雨水集蓄利用系統……現代施工中的海綿城市、綠色生態、裝配式建筑、屋頂綠化、分布式能源、微電網等先進理念和技術得到充分應用,創新港科創基地項目成了新技術新應用的大舞臺。
在這里,陜建進行了一場以創新為核心的升級換擋,同時鍛造了一支敢拼善打的人才隊伍。
——“參與創新港科創基地項目,對我的成長有著不一樣的意義。當時我剛從清華大學畢業入職兩年,在這里我不僅把所學充分發揮,隨著項目建設推進,我也從之前的做技術習慣于單打獨斗變為帶團隊協同作戰。”時任項目BIM技術團隊負責人,現在已是陜建數科公司總經理的李寧說,“這個項目是我深度了解業務數字化的重要經歷,也是陜建探索數字化轉型的關鍵里程碑。”
2022年6月底,“陜建云”平臺建成,可滿足陜建所有云產品和數字化服務上線。未來,陜建將以數科公司為依托,實現科技創新、企業管理、安全生產等與數字化深度融合,構筑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優勢。
——和李寧有同樣感受的還有陜建物流集團副總經理劉勇。作為一名“老陜建人”,劉勇口中“不一樣的意義”來源于物流集團因項目帶來的巨變。“我在陜建物流集團工作了33年。2017年物流集團營收9.7億元,在陜建排名靠后。但自2017年4月我們承接了創新港的鋼材供貨任務,物流集團發展開始發生質的飛躍,2018年營收達25億元。”劉勇說。
自大集采戰略實施以來,陜建物流集團形成了以鋼材為核心的建筑業全品類集采格局,到2020年該集團已成為營收過百億元的子企業;2022年營收突破200億元。憑借創新的數字化采購模式,物流集團運營的“陜建云采”和“華山云商”兩大平臺先后獲得國家和行業內多項創新榮譽。
——現任陜建安裝集團總經理的李峰、陜西華山路橋集團有限公司第二公司副總經理的周拓,曾分別是項目機電安裝負責人與路橋負責人。面對采訪,兩人同時用“殘酷”形容項目上持續開展兩年的“六比六賽”勞動競賽。
但正是“六比六賽”讓更多勞務工人實現從“工”到“匠”的轉變,也倒逼陜建抽調自有人才成立的專家點評團成員迅速成長,積極主動擴充自身知識儲備。如今,陜建專家庫由最初的155人增至現在的272人。
……
陜建發展邁入全新的時代:
2018年,提前兩年建成千億集團;
2020年,提前兩年實現整體上市,成為陜西首家營收超千億元的上市公司;
2021年,陜建首次登上中國上市公司500強排行榜,位列第86位;
2022年,陜建國內在建項目3300多個,海外布局擴至全球32個國家和地區,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全省“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3戶國企之一,預計全年營收超2000億元。
新征程已經開啟,陜建正向著“世界500強”和“世界一流企業”目標闊步邁進。
這是“變”的開始
創新港猶如一本嶄新的日歷,每當翻開新的一頁,都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走進創新港,52棟建筑各具特色,其簡歐、多層、圍合巨構的單體建筑形式和相對獨立的院系空間,建筑風格與周邊環境相互兼容,百余架鋼琴散布在公共場所……
“在這所‘沒有圍墻’的大學,不同學科放在一個物理空間,多個學科交叉融合。在這里,你能近距離和專家學者接觸,感受大學與大自然的密切融合。”從規劃設計到建成使用,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參與了創新港建設全過程。他說,創新港不僅是物理空間變化,更是思維開放包容,它已成為探索中國大學高質量發展、引領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3年多來,創新港開辟了一系列新賽道:創辦未來技術學院和現代產業學院,探索構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新模式;瞄準未來產業方向,打破學科界限,在國內獲批創辦首個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全面開展科技協同創新合作;與世界一流大學開展深度合作,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拔尖創新人才……截至目前,創新港已建成理、工、醫、文四大板塊,組建29個研究院、8個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和300多個科研平臺,匯聚院士、領軍、青拔等3萬名科技人才,與50余家企業共建校企聯合研發平臺,來自150多個國家的留學生在這里學習,2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此建立聯合實驗室。
“作為第一批入駐的研究生,我見證了創新港從‘揚帆起航’到‘乘風破浪’的完整過程,倍感榮幸。”西安交通大學能動學院博士生許世杰說,“創新港給研究生提供了舒適自由的環境和頂級的科研平臺。”
“陜建高標準建成創新港,樹立了兩座新地標。一座是彰顯西部科教實力的新高地,一座是百年交大朝著世界一流高校目標邁進的新平臺。”時任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張邁曾說。
創新港的溢出效應仍在持續顯現。
創新港所在的西咸新區,因其擴大了城市規模、提升了城市發展能級:西咸一體化建設加快推進,跨渭河與咸陽高新區實現軟聯動、硬聯通,帶動了興平、鄠邑等周邊區域發展;地鐵5號線串聯起市內眾多高校,優質中小幼兒教育資源入駐并拓展到整個西咸新區,同步建設了一批生態綠地、商業街區、文化設施等。
因為開放,周邊社區居民喜歡帶著孩子來創新港,近距離感受百年大學的氣息。與此同時,新的崗位、新的機會、新的文化在這里被創造、被注入、被吸收、被分享,潛移默化之中也改變著這里的人。
“以前我們居住的曹家灘村是個傳統蔬菜種植區,衛生環境臟亂;交通極不方便,去咸陽得走30分鐘才有公交車站;年輕人待不住,地里務菜的基本上是50歲以上的人。后來因創新港項目建設征地,村里人被安置到天福和園社區,生活環境改善了,交通也四通八達,社區有近百名50歲左右的人在創新港做保安或者保潔。”看著身邊的悄然變化,天福和園社區副書記張志勇感觸頗深,“更讓人高興的是居民開始重視下一代教育。”
2022年12月12日,創新港項目部對面,創新港(智慧學鎮)中心二期項目正在進行外立面玻璃安裝,計劃2023年4月對外開放。陜建與西安交通大學共同設立的聯合研究中心將來就安置在那里。據悉,依托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陜建聯手西安交通大學,通過“科學家+工程師”“揭榜掛帥”“賽馬”等模式,組建了19支科研團隊,聚焦制約企業發展的“卡脖子”難題,瞄準行業前沿技術,加快核心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
新的變化仍在繼續……
創新港的未來,令人充滿期待;陜建,創新港的建設者同樣令人期待。(記者 王向華)
速度 見證陜建的“鐵軍傳奇”
質量 追尋陜建的“工匠精神”
創新 揭秘陜建的“智造奇跡”
文化 “向善而建”的陜建文化
合作 解讀陜建的“筑夢搭臺”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