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在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期間,省政協委員李元彬、張陽秋、楊霜林做客“委員訪談室”,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記者 李榮 攝
□ 記者 李榮 實習記者 馮倩楠
九曲黃河浩蕩東行,氣勢磅礴,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陜西地處黃河中游,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重要的責任和使命。1月11日,在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期間,省政協委員、新山海源人力資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元彬,省政協委員、北京德恒(西咸新區)律師事務所行政主任張陽秋,省政協委員、西安市美術家協會主席楊霜林做客“委員訪談室”,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李元彬:保護黃河要堅持綠色發展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歸根結底在于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自覺走生態優先的發展道路。”李元彬說,面對新形勢,決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充分發揮我省區位優勢,堅持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農則農,以嚴格的生態保護倒逼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發展促進生態保護,形成相得益彰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激發我省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
我省是科教大省,科教資源總量富集,創新綜合實力雄厚。李元彬認為,要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挖掘好、利用好科教資源,從傳統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圍繞黃河流域水源涵養能力提升、水土保持、生態治理等技術難題開展聯合攻關;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深化黃河流域產學研合作與成果共享,構建黃河流域科技成果轉化轉移體系。
我省黃河流域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先進制造業基地。李元彬說,要加快黃河流域生態修復與治理,大力推進產業生態化建設,優化能源供給結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以綠色集約為重點發展化工產業,以環保有機為重點發展特色農業,打造黃河流域地理標志產品,形成社會經濟和資源環境統籌協調的發展格局。
守護母親河,離不開協同發展。李元彬表示,要加強毗鄰沿黃省區的交流協作,搭建合作共享共贏平臺;深化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經濟協作,推動三省四市破解省際邊界地區發展難題,為黃河流域實現“雙循環”、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力。
張陽秋:構建多元協同保護機制
近年來,陜西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打好環境問題整治、深度節水控水、生態保護修復攻堅戰。如今,陜北成為全國連片增綠幅度最大區域,黃河流域植被覆蓋度達到60.68%。陜西黃河流域生態空間綠色革命進入第二階段——挺進深綠。
張陽秋說,我省黃河流域治理及其生態狀況直接關系到整個黃河流域的生態格局演變,看到目前我省在黃河治理方面取得的成果,深感震撼和自豪。
今年4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將正式實施,這部以水為核心、河為紐帶、流域為基礎,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的專門法,將掀開保護治理黃河的嶄新一頁。
張陽秋說,黃河保護法頒布后,黃河流域保護就有了國家、流域、地方三個層面的法律基礎,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
作為一名本屆連任的老委員,在擔任省十二屆政協委員期間,張陽秋曾跟隨省政協參與了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與經濟高質量發展專題調研,清楚知道黃河流域存在的生態環境脆弱、水資源不足、受洪水災害威脅等情況,與其他大河流域相比更為嚴重。
作為一名法律工作者,張陽秋表示,自己將高度關注黃河保護法的落實落地工作,推進地方法規的修訂與配套完善,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
楊霜林:講好陜西黃河故事
“30年前我去陜北,特別是榆林,幾乎看不到植被;20年前我再去時,已經能看到一點植被;10年前我去時,已明顯能看到植被了;最近5年去,到處都能看到綠色。與改革開放之初相比,現在陜西的綠色版圖向北推進了400多公里。”作為知名畫家,跑遍黃河流域陜西段寫生的省政協委員楊霜林是黃河生態保護建設工作的見證人。
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楊霜林更關注黃河流域的文化傳承。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其中第十二章重點闡述了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重要性。《綱要》指出,要著力保護沿黃文化遺產資源,延續歷史文脈和民族根脈,深入挖掘黃河文化。
楊霜林說,陜西黃河流域是黃河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核心區域,沿線各地市歷史、紅色、文旅資源豐富,可深挖的好故事很多。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有助于撬動文化、旅游等領域協同發展。
“保護黃河文化,必須要走近黃河。”楊霜林表示,文藝工作者要深入黃河周邊進行采風,用手中的畫筆、鏡頭等創作出更多優秀作品,講好陜西黃河故事;在政府層面,應盡快制定一套有利于我省黃河流域文化產業發展的方案,讓黃河文化傳承與陜西黃河流域各領域資源開發有機結合,進一步擴大陜西黃河文化吸引力。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