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国产一级二级在线,青青青国产精品国产精品美女,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熱點建言|委員關注的,也是你關心的!老年人防疫、糧食安全、文物保護……

2023-01-12 21:36:13  來源:各界導報  


[摘要]委員關注的,也是你關心的!老年人防疫、糧食安全、文物保護……...

  楊江海委員:盡早為65歲以上老年人精準發放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藥物

  1月8日起,我國對新冠病毒感染正式實施“乙類乙管”,強調細化實施方案,做好分級分類診療,更加科學、精準、高效做好疫情防控。為指導各地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和醫療救治,根據“乙類乙管”及防控措施優化調整相關要求,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及相關部門發布了第十版防控方案和第十版診療方案,將重癥高風險人群的年齡從原來的60歲調整到現在的65歲,同時將指氧飽和度監測指標等加入重癥早期預警指標。

  1月10日,出席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的省政協委員、陜西愛普健康管理公司董事長楊江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隨著“乙類乙管”政策正式實施,加上春節返鄉潮及人員流動潮的來臨,預計春節前后新冠病毒感染將達到一個峰值,為避免因感染高峰而導致的醫療擠兌,建議盡早為65歲以上老年人精準發放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藥物。

  楊江海介紹,按照專家共識和第十版診療方案,新冠感染患者第1至5天病毒載量最高,如果在此時及時服用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藥物,可降低病毒早期載量,降低重癥發生率,阻止病情進一步發展。

  如何精準發放?楊江海建議,應借鑒北京、上海等地經驗,先由各社區在精準摸排備案的基礎上,向65歲以上老年人免費發放抗原試劑和指夾式血氧儀,同時,廣泛宣傳動員抗原陽性的老年人盡快上傳抗原檢測結果,以便做到新冠病毒感染的早發現,對于血氧低于93%的老年人,進一步進行核酸檢測。對于抗原或核酸檢測陽性的老年人,由社區在區縣一級疾控中心的指導下,第一時間免費向老年人發放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藥物,并通知社區醫生或家庭簽約醫生進行診療。同時,核酸檢測報告除顯示陰性或陽性外,一并報告核酸CT值,以用來指導社區醫生或家庭簽約醫生進行用藥指導。

  “經過三年疫情防控體系建設,各區縣疾控中心均掌握有新冠感染者數據資料,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提高工作效率,及時處理信息。各社區應發揮網格化管理作用,為網格內65歲以上老年人建立臺賬,利用電話、微信、短信、上門等方式每周聯系2至3次,及時了解新冠病毒感染者情況,發放必要物資,協助就診。”楊江海說。

  各界導報記者 唐冰 文/圖

  張永樂委員:促進技術工人創新成果轉化

  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是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的重要環節,是國家科技創新發展鏈條的關鍵節點。

  “當前,我省高端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備受重視和支持,各類轉化平臺、促進政策和運作機制都在不斷豐富和完善,秦創原等創新驅動平臺在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省政協委員、省總工會副主席張永樂說。

  結合本職工作和調研走訪,張永樂發現,我省企業一線工人的技術創新創造熱情很高,以發現和解決企業工作現場的“急難險重”問題為重點,通過廣泛開展技術創新活動,不少創新成果已取得國家專利,并應用于企業的實際生產,為企業降本增效作出了重要貢獻。

  張永樂了解到,自2019年以來,我省技術工人取得發明專利193項、實用新型專利2257項,在推動產業創新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在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上卻并不理想。

  “主要存在的問題就是缺乏資金和有效推廣應用的平臺,以及沒有好的承接轉化機制。”張永樂說。為此,他在今年省兩會上提交了《關于促進技術工人創新成果轉化的建議》的提案。

  他建議,在秦創原等創新驅動平臺上增設技術創新成果申報、發布專區,為技術工人提供技術創新成果申報展示、供需對接、資源共享、孵化轉化等途徑。參照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過設置“工人農民科技創新類評審項目”,鼓勵和肯定技術工人的創新成果。加強對技術工人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的政策引導和支持力度,推動企業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機制,對在技術革新或技術攻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一線技術工人給予獎勵。同時,還應加大對技術工人創新成果轉化成功案例的宣傳、推廣力度,培養一批復合型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服務人才,促進企業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

  各界導報記者 殷博華 文/圖

  馮永忠委員:  保障糧食安全 落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

  “作為一名來自農業界別的新委員,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殷殷囑托,堅持深入農業農村一線,勤調研、勤思考、勤總結。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我們要通過自己的耕地保障糧食安全。”1月10日下午,新當選的省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鄉村振興學院院長馮永忠說。

  在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要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

  據了解,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糧食產量連續9年保持在1100萬噸以上,2013年至2021年,年均產量1228.85萬噸,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目前,我省糧食自給率依然嚴峻,綜合生產潛力亟待進一步提升;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問題突出,保數量的壓力依然較大;耕地質量普遍不高,糧食生產基礎條件依然薄弱;耕地復種指數不高,糧食產能潛力挖掘嚴重不足。”馮永忠表示,如何進一步挖掘糧食生產潛力,夯實糧食安全基礎,為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作出貢獻,是當前我省糧食生產亟待解決的問題。

  結合我省自然資源稟賦和糧食生產的現實需求,在今年省兩會上,馮永忠提交了《關于陜西省落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議》的提案。

  在提案中,馮永忠提出制定新增千億斤糧食的路線圖;“挖掘”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的耕地資源潛力;加快耕地質量提升,夯實糧食產能提升的地力基礎;加快科技創新驅動計劃,向科技要生產潛能;提高耕地復種指數,挖掘糧食產能潛力等五點建議。

  “作為一名農業專家,未來將繼續堅持深入農業農村一線,為美麗陜西、富強陜西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馮永忠表示。

  各界導報記者 李彥伶 文/圖

  劉小強委員:盡快建立健全建筑領域碳排放計量核算體系

  “推進建筑業清潔低碳轉型,對于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義。”省政協委員、陜建控股集團黨委副書記劉小強說。

  作為一名建筑領域的從業者,如何推進建筑業清潔低碳轉型,是劉小強一直以來關注的問題。為此,在今年的省兩會上,他提交了《關于盡快建立我省建筑業全產業鏈碳排放計量核算體系的建議》提案。

  劉小強在深入調研后發現,目前我省建筑業全產業鏈碳排放沒有科學準確的計量計算體系,缺少市場化配置的基礎條件。“缺少針對我省便于執行的全產業鏈碳排放計算體系,沒有建立全省全產業鏈碳排放計量監控平臺,忽視了城市更新、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碳排放和節碳作用,行政管理缺乏統一布局。”他說。

  劉小強建議,在技術方面,依托我省龍頭企業、知名高校、研究院和相關政府部門,成立省級建筑“碳達峰與碳中和”智庫。利用秦創原科創平臺,建立省級建筑全產業鏈碳排放計量核算平臺,針對我省發展現狀,細化有關減碳政策,促使碳排放計量核算更有力支持和服務我省建筑業綠色轉型。

  在管理方面,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統籌建筑碳排放監管,促使建筑業全產業鏈減碳工作得到更好落實,取得更顯著的成效。同時,加大對建筑業全產業鏈綠色節能和碳排放情況的宣傳力度,形成立體式全天候宣傳輿論氛圍。

  各界導報記者 殷博華 文/圖

  鮑鋒委員:加快我省文物保護與科技創新事不宜遲

  2021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明確提出強化文物資源管理、文物安全工作,全面加強文物科技創新,建設國家文物資源大數據庫,加強文物資源大數據應用,把文物資源空間信息納入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

  “陜西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也是文物資源大省,文物古跡數量多、分布廣、等級高、價值大。所以,加快我省文物保護與科技創新事不宜遲。”省政協委員、西安文理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鮑鋒說。

  鮑鋒了解到,2023年1月,國家文物局將籌備啟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計劃用3至4年時間,全面掌握不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分布、特征、保存現狀、環境狀況等情況,建立國家不可移動文物總目錄,為系統摸清我國文物資源家底、科學制定文物保護政策提供依據。

  在調研中,鮑鋒了解到,目前,我省在文物保護方面仍存在文物活化利用與創新力度不足的問題。為此,在今年省兩會上,他向大會提交了《關于我省加快文物保護與科技創新的建議》的提案。

  鮑鋒建議,應統籌管理全省文化遺產資源,把文物保護范圍、地下文物埋藏區范圍和尚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推進地理空間信息、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中的應用,加快推進急需技術攻關和應用,通過數字技術手段復原大遺址歷史空間場景。同時,加強紅色遺產的數字化保護,依托數字化技術保護和利用好紅色文化遺產,推進我省紅色遺產資源大數據庫建設,傳承紅色基因、延續國家記憶。

  各界導報記者 殷博華 文/圖

編輯: 意楊

相關熱詞: 委員 防疫 糧食安全
分享到: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

本網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等,版權均屬各界新聞網所有,任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或其他方式復制發表,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各界新聞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06-2020 gjnews.cn All Rights Reserved     備案號:陜ICP備13008241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