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習記者 馮倩楠 記者 趙婧
棒棒油、萬紫千紅潤膚脂、縫紉機線、老油桶和鹽池……在西安三橋花園東街北側,藏著一家營業了71年的“古董”級雜貨鋪——花園東村鴻元商店。店鋪雖小,卻承載了周邊許多居民幾代人的記憶。78歲的閆買賢和丈夫尚志英守護店鋪幾十年,也成了附近車輛廠眾多員工的老朋友。
小店鋪折射時代大變遷
“姨,給我裝兩塊醬菜。”春節假期剛過,鴻元商店里的醬菜特別受歡迎,晚飯前幾個熟客都是沖著醬菜來的。
“過年大魚大肉吃膩啦,醬菜吃上剛剛好。”閆買賢向著放醬菜的籃筐邊走邊說。
放醬菜一側的貨架前擺放著油桶、醋缸、醬油缸、酒缸,另一側的兩排柜臺則擺滿了常見的副食調料、煙酒雜貨,掉了漆的黃色貨架頗具年代感,讓人恍惚回到了上世紀80年代。柜臺上擺著一把舊算盤,每忙完一單生意,閆買賢就要撥拉幾下,再在一張煙盒紙的背面記上賬。唯一能讓人感受到時代氣息的物品,就是柜臺上貼著的收款二維碼了。
鴻元商店的前身是三橋國營供銷社下屬的“東工地門市部”,1952年開業,售貨對象主要是附近西安車輛廠的員工及家屬。在物資緊缺的年代,它是附近居民為數不多能改善生活的購物場所之一。“豆腐乳、榨菜在那時都是稀缺貨,隔一段時間供銷社才能調來一批,每次上貨,門口都要排起長隊。”提起當年的輝煌,店鋪的常客們至今記憶猶新。
1991年,三橋供銷社進行改革。經過深思熟慮,作為門市部食品銷售員的閆買賢和丈夫尚志英決定將店鋪承包下來,并運營至今。由于店鋪開的時間太長,陪伴了車輛廠幾代人,大家都親切地叫它“老小鋪”。
“慢一拍”的夫妻售貨員
如今,城里賣散裝醬醋的小店已經很少了,鴻元商店里一塊五一斤的醬油、醋,八毛錢一兩的西安酒廠產的散酒卻一直很暢銷。尤其是臘八前夕,小鋪里十斤一桶的散裝醋因為附近居民制作臘八醋的需求,能賣出二十多桶。
在原先給供銷社提供散裝醬油、醋的廠子相繼倒閉后,為了找到“味正”的醬醋,閆買賢夫妻沒少往廠家跑。每到一家醬醋廠,兩人先扮作養雞的農戶,假裝回收醬油渣和醋糟喂雞。“如果說沒有,那就說明這里的醬醋不是用糧食釀的,我們會直接略過,去找下一家。”閆買賢說。
和城市大部分商人比起來,閆買賢夫婦總顯得“慢一拍”:電子支付已成為當今潮流,但來這里的客人中還有不少人仍用現金交易;包裝精致的高檔零食在這里基本見不到,卜卜星、大大泡泡糖等古早零食倒是售賣了多年;為杜絕假貨,小鋪的香煙都是從煙草公司進貨,但價格總比其他店低一點;店鋪的陳設也是一樣,從1991年后幾乎沒改變過。“我老伴說,雜貨鋪變了,大家可能就不習慣了,所以一直保持著從前的樣子。”閆買賢說。
城市發展日新月異,鴻元商店周圍的舊平房先后拆除蓋起了新樓。得益于“慢一拍”,對當地的老街坊而言,小鋪幾乎成了車輛廠附近一大地標。春節期間,每每有廠區長大的孩子時隔多年回家探親路過小鋪時,都少不了驚喜地問上閆買賢一句,“小鋪和姨還在這兒呢!”
一批懷舊的老顧客
“這是我的老座位。”65歲的莫旭林接過一瓶起開的啤酒,坐在小鋪柜臺前一把破了皮的椅子上,對著66歲的高清偉說。
高偉清是西安車輛廠的退休員工,與莫旭林都是車輛廠子弟,他們幾乎一輩子都待在這里,也是“老小鋪”的常客。
兩人從幼時在這里買2分錢一塊的糖,聊到十幾年前劇組在這里拍電影。因為有共同話題,兩人好像有說不完的話。當聽說高清偉的妻子得了帶狀皰疹很是疼痛,閆買賢關切地插話說:“你問問醫生能不能吃甲鈷胺片,這藥對治療神經疼有效,我以前吃過。”高偉清很重視,趕緊找東西記下來。隨后,兩人又東拉西扯了一陣,直到莫旭林的酒瓶見了底,兩人才向閆買賢道別,各自回家。
小鋪雖然不是餐館,但經常來喝瓶小酒、聊會兒天的客人不在少數,李軍也是其中之一。去年,50出頭的李軍家里鬧矛盾,來小鋪喝酒時總和閆買賢聊家庭。得知李軍婚姻出現問題后,閆買賢每次都耐心開導。后來李軍不僅沒離婚,一家人的日子還更和美了,這讓閆買賢倍感欣慰。
散酒入杯,嘮嗑增味,多年的陪伴讓閆買賢與顧客們更有默契,小鋪也愈加溫暖。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