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做好今年經濟工作作出部署。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
開局之年,我們可以這樣看目標——
看待“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可至少從四個角度:
一是與現代化戰略進程的需要相銜接。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到2035年我國發展的總體目標中,有這樣一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邁上新的大臺階,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圍繞“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人均GDP應是多少,國際上有各種研究成果,多數認為大概在2.5萬美元左右。我國去年底人均GDP達到1.27萬美元。短期、中期、長期目標保持內在的銜接,是立足當前、謀劃長遠的必然要求。
二是符合穩預期、強信心的需要。在“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圍繞這五年的GDP增速,并沒有提出具體數字,而是表述為“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年度視情提出”。2023年中國經濟有望總體回升。提出一個有明確數字的預期目標,有助于穩定中外投資者的預期,增強各方面推動發展的信心。
三是經濟總量的合理增長,有助于解決就業、穩定收入。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GDP一個百分點的增長所能帶來的新增就業量,也在動態變化中。當前階段,研究者普遍認為,我國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可以帶來大概200萬人到220萬人的新增就業。
四是符合經濟增長的支撐條件。經濟增長,不是想多快就能多快,也不是越快就越好。它一定要和實際能支撐經濟增長的市場要素潛力、資源條件等因素相適應。從當前我國發展的諸多相關因素看,支撐5%左右的經濟增長是有條件的。
過去五年,我國每年城鎮新增就業1270多萬人;去年,城鎮新增就業1206萬人。在復雜挑戰下,就業基本平穩。今年,高校畢業生將達到1158萬人。結合“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的預期目標看,今年就業總量壓力依然存在,招工難、就業難并存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
黨的二十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做好就業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當前,隨著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就業形勢將在持續回暖中保持總體穩定。除了繼續做好相關的技能培訓、就業服務等,發展就業容量大的產業和企業將成為關鍵。
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去年,全球通脹高企,出現了糧食危機、能源危機。而我國經過艱苦努力,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物價保持了較低水平。這延續了十年來物價總水平一直較低的態勢,也為今年實現“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的預期目標打下了基礎。
著力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這是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要求。增長、就業、物價,有著內在關聯。當前我國繼續穩住物價,有基礎,也有條件。雖然物價長期總體保持穩定,但是,今年的社會政策要繼續兜牢民生底線,及時有效緩解結構性物價上漲給部分困難群眾帶來的影響。
截至去年,我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八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今年的預期目標仍然是“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看上去似乎不難實現。但是,每一年的豐收,都并不意味著下一年度就能輕松“躺贏”。每一年的豐收,都要付出艱苦努力。
黨中央已經提出,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這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也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需要。過去十年,我國糧食產能提升了1400億斤。再提升“千億斤”,挑戰不小。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要繼續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把種業的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除了以上四個數字,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還包括: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進出口促穩提質,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下降,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生態環境質量穩定改善。
一個年度的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實際上是由多個具體目標集合而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既追求“質”、也追求“量”的整體目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更好統籌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堅持以質取勝,以量變的積累實現質變,這正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